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宇說,大猴采了多少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冉說,兩只猴子一共采了多少個?
桐說,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個?小猴比大猴少采多少個?
璐說,大猴采的個數是小猴的多少倍?
宇的第一個問題孩子們都能正確列式解答,第二個問題兩只猴一共采了多少個?多數學生說應該先求出大猴采的個數。我追問,你是怎么想到要先算大猴采多少個的?
學生先小組交流,集體交流的時候,我把他們的方法歸為從問題想起,和從條件想起,并注重了表達,一節課下來,估計有小部分孩子,能清晰大膽表達;一半的孩子,有自信表達自己的思路,另一半孩子模糊的懂,但不是很會表達,需要同學幫著一起說,小部分孩子可能會做,但是思路不清晰。
一節課下來,通過學生對題目的解答,我想,從問題想起還是從條件想起,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能理解并做出來。但又想想,如果不讓學生表達,到了高年級解決問題時又不能具體分析,只注重解題結果肯定不行。
課本83頁“想想做做”第2題“有4行樹苗,每行14棵,已經澆了38棵,還有多少棵沒有澆?”,生讀完題后,我沒有先講而是讓學生自己獨立完成。交流時發現,好多學生在學完例題乘加的基礎上,想都沒想直接列了一道乘加算式。
課中我發現,學生對于乘加做起來比較順手,因為乘加算式在圖中能直接看到兩個部份,對學生來說是真實存在。可乘減算式中減法那部份則是一種虛擬存在的,對于二年級孩子來說,如果憑空讓他們列出算式容易出錯,因此對有困難的學生,我教給他們:1、畫。把最后一份也畫的和前面的同樣多。2、數。數一數現在有幾個幾。列乘法算式。3、劃。把剛畫上去的劃去即減去。這樣,學生對于乘減就比之前容易些了。
乘加乘減混合運算這部分知識很重要,是進一步學習四則運算的基礎,由于學生長時間習慣了從左往右運算的順序依次計算,開始學習這部分內容容易形成思維定勢,導致運算順序的錯誤,因此在教學時從分步列式出發,讓學生弄清每一步所表示的意義,為什么先算乘法,再一步步引導學生接受綜合算式的運算順序。<
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將學生推向認知發生的主體地位,引導探究,注重體驗。
一、結合生活實際,提出數學問題。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說:“數學是現實的,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再把學到的數學應用到現實中去。”本課選擇學生喜愛的、貼近生活實際的、有學習價值的材料作為學習資源,吸引學生的求知欲望。
二、選擇適宜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運算順序。 運算順序是人們共同遵循的計算規則,是一整套合理的規定。教學混合運算,要讓學生知道并遵守規定,還要讓他們體會這些規定的合理性。因此,教師沒有簡單地告訴學生計算混合運算時要先算乘后算加減,而是讓學生通過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解答得出運算順序。這樣,學生既深刻地理解了新知,也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
三、利用生活經驗,進行獨立思考。獨立思考是學生自主探索的一個主要過程,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基礎。本課教學中,教師結合學生實際,利用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經歷數學問題的獨立思考,讓學
生在全班交流時勇于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和思維結果,樂于表現自己,積極地參加課堂的學習活動。
四、獲取新知后,建立數學模型,解決生活問題。在授完新課后,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交流,得出解決混合運算的一般規則,然后讓學生利用這個規則去解決其他問題,這樣能促使學生深刻地理解、有效地鞏固所學知識。
當然我在執教本課教學的過程中對于學生的回答評價語言有點單調。對教學過程中各個環節的時間分配把握的不是很到位,對課堂節奏的把握有待提高。
這次的教學雖然存在種種的不足,但同時也讓我收獲了很多數學教學上的經驗,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努力改進自己的不足,從而優化數學課堂,優化自己的思想。
作為一名剛剛入職的新教師,9月18日上午,我進行了加入教師行列以來非常重要的一次講課:小學二年級乘加乘減,于老師、曲校長和我們實驗二小的各位前輩在我教課結束后,對我提出了非常中肯、實用、有價值的建議,使我在數學教學設計上有了新的認識。這一天,我的收獲頗豐!
以下是幾位前輩的評課及其提出的寶貴意見,我將其整理如下:
1.課堂的放與收存在一些問題。課堂上讓學生討論、研究這一點不錯。但是,在總結學生成果,呈現學生作品時存在問題。我在授課時隨意找學生匯報自己的解題方法,這使得呈現的內容缺乏針對性,是隨意的,缺乏目的性,沒有層次。而且也會使得原本一些不想本節課呈現的內容也出現了。這使得本節課信息量大而不精。所以,在如何放,如何收,是本節課我要重點改正的地方。
2.缺乏數學的抽象化思維。本節課大部分內容我都是以生活情景進行教學,如玉米被一個一個掰走,小汽車開走兩輛等,讓學生直觀具體的體會到乘減是一個優勢,但是卻過于強調生活化,沒有把乘減的數學抽象化思維展現出來,不能從生活中的數學抽象出數學算理,假設思維。
3.連加、加減混合運算與乘加乘減運算的梯度、聯系沒有詮釋好!沒有讓學生體會到從連加、加減混合運算如何上升為乘加乘減運算,前后缺乏對比、總結與升華,使得學生過于追求求解方法的多元化。
4.乘加被弱化了。由于乘減的出現是本節課的難點,所以我從乘減的角度設計本節課,這使得原來很順應學生思維的乘加被忽略了,這也體現出了作為新教師的我缺乏經驗,顧前不顧后,在解決了一個問題的同時又出現了其他的問題。這一需要我在未來的實踐中繼續磨練。
5.問題的提出方式。出示情境圖后,所提出的問題應是玉米地里還剩多少個玉米?還是現在玉米地里一共有多少玉米?對于小學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如果求一共,很多學生很容易會想到用加法,而如果求還剩,那么學生較傾向減法。
6.課堂中的很多細節需要我注意。如:對情景圖的闡釋,要說明每個玉米桿上有3個玉米,有三個玉米桿,讓學生體會到3個玉米為一組。在列式解答時,需要加上單位,給學生留下答題要帶單位的好習慣。
以上是各位前輩對我提出的幾點建議,每一點都直中要害,每一點都凝聚了各位前輩豐厚的教學閱歷,對我受益匪淺。下面是我對我的課以及各位前輩提出的建議的幾點反思。
針對我在授課時隨意找學生匯報自己的解題方法,使得呈現的內容缺乏針對性,缺乏目的性,沒有層次的問題。于老師向我呈現了一個非常適合的解決方法。學生在列式解決問題的同時,教師選取比較有代表性的學生作業來呈現。選取什么樣的作品呈現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選取符合自己教學目標的作品,同時也要考慮到教學的層次性。如:在講授乘加乘減的課堂上,先選取采用連加或加減混合運算的作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出發,讓學生理解算理;再呈現乘加乘減分步運算的作業,這是為乘加乘減綜合算式的出現打下基礎;最后在呈現乘加乘減綜合算式。依據這3個步驟,可以讓學生體驗乘加乘減綜合算式出現的歷程,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對這三種算式進行對比,體現出教學的梯度性。
這樣,課堂上有放手讓學生探索、討論的過程,也有教師總結、升華的過程,二者相互配合,才能使學生在自主探索知識的同時接受來自教師的潛意識引導,最終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完成知識的積累.
數學從生活而來,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培養學生從生活的現實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思維,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的問題。但是,在使數學生活化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只強調數學的具體性,還應該培養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抽象思維。如在本節課中,要使得學生學會假設的思維。假設最后一排有4個圈,而現實中只有3個圈,所以要把補上的那個圈減掉。這是乘減的由來,也是本節課的難點。毋庸置疑,用生活化的情景很容易讓學生列出乘減算式,但我們在這種情景式的教學中也不能忽視學生的算理、抽象思維的發展。把生活情境抽象出數學思想,關注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也是我們基礎教育應該完成的任務。
本節課,學生很容易從動態的掰走一個玉米、開走兩輛小汽車列出算式,但面對靜態的、只呈現出幾組圓形的圖片時,有些學生出現了問題。這些學生很難從動態的直觀思維中總結出靜態的抽象思維。這也需要教師的引導,做好能夠讓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能夠說出算理:假設最后一排有4個圈,而現實中只有3個圈,所以要把補上的那個圈減掉。這樣應該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
教學要具有層次性。首先,問題的提出要具有層次。一個大問題拋出去可能學生不能一下子就解決,這就需要一些小問題來輔助。其次,學生的成果展示需要層次性,一級一級的展示,如爬樓梯般一層層遞進。要先打好地基,抓住基礎知識,能夠讓學生從連加和加減混合運算過渡到乘加乘減的分步運算,鍛煉他們分步解決問題的能力,之后再將其綜合,列出綜合算式。每一層都要夯實基礎!第三,在夯實乘減的過程中,也不能忽視乘加的出現,讓學生明白乘加出現的緣由,使其體會到乘加相比連加的聯系。最后,在運算順序的講解上,二年級只要讓學生體會到先算乘即可,相信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學生會通過大量的實踐活動真正體驗到四則運算的順序!
以上是我在《乘加乘減》講課完畢后的感悟,作為一個教學新手,在諸多教學方法上、實踐上的經驗十分匱乏。在這里,希望自己能夠在各位前輩的指導下,在自身的努力下能夠成長為一位出色的數學教師!也希望自己每一天都能進步一點點!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發展的過程。”乘加乘減這節課,我采取了較為開放的教學形式,在充分觀察思考的基礎上各自發表自己的見解,充分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探索不同的解決方法,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把教學過程當作了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動過程。“讓學生在充分的活動中學習數學,享受數學活動帶來的快樂與成功的喜悅。
乘加算式在圖中是可視的,對學生來說是真實存在的,而乘減減的部分則是一種虛擬存在,低年級兒童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自然會產生這樣的建構偏差。如果憑空讓學生列出乘減算式是超越學生的發展的。因此,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畫、數、劃——數形結合,為學生搭了個”腳手架“,理解起來就”有理可據“了。
1、注重趣味情境的`創設,為學生提供生動的學習素材和思考空間。
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孩子們喜歡的動物小金魚走進課堂,課一開始,就向學生呈現了一幅生動形象的魚缸里小金魚的情境圖,并伴以輕松明快的音樂,把學生帶入一個寬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中,使學生的身心迅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而且,這個教學情境的創設,以學生熟悉的、生動的事件作為教學的切入點,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可觀察、可思考的材料,創造了表現自我的條件,啟迪了學生的思維。在練習中,我巧妙地利用主題圖,讓學生思考一共養了多少條金魚,可以用哪些方式解答,可借助學具,同時采用贈予小禮物的方式,為學習增添了趣味色彩,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2、大膽放手,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實現算法多樣化。
學生提出了”一共養了多少條金魚“這個問題后,通過讓學生先認真觀察圖畫,獨立思考,再進行小組合作交流,使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探索不同的解決方法,然后展示自己解決的方法,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和思考問題的習慣,體現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和算法多樣化的教學思想。
3、鼓勵學生自主探索,享受收獲的快樂。
在鼓勵和引導學生列出幾個乘加乘減的算式后,我讓學生結合圖,展示自己真實的想法,形象具體地說明了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這樣,既給學生提供了參與數學活動的空間和時間,又讓學生充分地進行了自主探索、發展創造、討論交流,使學生成為學習數學的主人。在這個主動的、互相啟發的學習活動中,學生獲得了收獲成功的體驗,充分享受著數學學習活動帶來的快樂和喜悅。
4、用生活經驗作為數學問題的參考
通過練習使學生領會到數學問題的解決需要生活經驗來做參考,進一步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在今后的教學中應該多注意讓學生說完整的句子,把意思表達清楚,對一些數學術語要加強訓練。
今天做了一節乘加乘減的公開課,現結合課堂教學對本節課進行反思如下:
這節課我主要注重從以下做起:
1 我這節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答問題,并不是計算教學。
2 注重學生的理解 , 讓學生充分的發表各自的意見 , 增強學生的分辨理解力。
新課程提出要 “ 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 ” ,它主張用產生于真實背景中的問題啟動學生的思維,主張在知識內容與對一般策略的需要都很豐富的情境中啟動思維的教學。人教版第三冊 “ 乘加、乘減 ” 一課安排在乘法學習這一單元的中間部分,是方便學生根據前后口訣間的關系進行乘法的正確計算,如果教學目標僅僅停留在會 “ 正確計算 ” 這一層次,可以說不用老師多講,學生一聽就會,變成類似于練習課。但如此一來,學生學得索然無味,思維能力、情感態度等反面得不到絲毫發展。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通過說、圈、練等多種形式發展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乘加和乘減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觀察圖畫,理解圖畫的基礎上讓學生列出算式。要想學生能理解運算順序,培養學生熟練的計算的能力。并掌握計算的順序。
1、注重趣味情境的創設,為學生提供生動的學習素材和思考空間。
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孩子們最喜歡的動物小熊走進課堂,課一開始,就向學生呈現了一幅生動形象的小熊掰玉米棒的情境圖,并伴以輕松明快的音樂,把學生帶入一個寬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中,使學生的身心迅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而且,這個教學情境的創設,以學生熟悉的、生動的事件作為教學的切入點,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可觀察、可思考的材料,創造了表現自我的條件,啟迪了學生的思維。在練習中,我巧妙地利用主題圖,設計玉米棒的秘密問題,以及創設了“豐收聯歡會”、“參觀森林果園”、“小小設計家”等活動,同時采用贈予小禮物的方式,為枯燥的練習增添了趣味色彩,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2、大膽放手,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實現算法多樣化。
學生提出了“還剩幾個玉米棒”這個問題后,我通過讓學生先認真觀察圖畫,獨立思考,再進行小組合作交流,使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探索不同的解決方法,然后展示自己解決的方法,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和思考問題的習慣,體現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和算法多樣化的教學思想。
3、鼓勵學生自主探索,享受收獲的快樂。
在鼓勵和引導學生列出幾個乘加乘減的算式后,我讓學生結合圖,展示自己真實的想法,形象具體地說明了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這樣,既給學生提供了參與數學活動的空間和時間,又讓學生充分地進行了自主探索、發展創造、討論交流,使學生成為學習數學的主人。在這個主動的、互相啟發的學習活動中,學生獲得了收獲成功的體驗,充分享受著數學學習活動帶來的快樂和喜悅。
不足之處:課堂中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但忽視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發展。其實孩子的智慧在手指尖上,這種理念是知道的,但在平時教學中怕麻煩總是不愿意多讓學生動手操作,我想今后教學中應該加以改進。畢竟孩子的發展是第一位的。
一、創設生活情境——體會數學的親切
《乘加乘減》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能結合具體情境經歷解決乘加乘減問題的過程,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題策略,培養應用意識。于是我將教材進行了重組,經過對生活的深入觀察,幫助學生尋找富有生活性和開放性的數學學習素材。整節課置身于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生活情境中,并通過主題圖信息的刺激很自然地激發起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內驅力,真是水到渠成,相得益彰。而且我注重教學情境的創設。為學生提供熟悉的,感興趣的事情作為教學的切入點。為學生提供了較為豐富的可觀察、思考的素材,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創設問題情境,增加思維含量,啟迪學生思維。
二、 積極評價,增強參與的信心。
要使學生處于愉快的學習情境中,進行積極主動的學習,就要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獲得自信。我運用親切的眼神,細微的動作,和藹的態度、熱情的贊語,讓學生感到我時刻在關注著他。我還要善于運用語言的藝術對學生的學習行為作出積極正確的評價。
整節課的評價相對較少,課中有一些學生精彩的發言,如:當學生說自己的想法時,可以說整個思路很清晰、完整,語言嚴密。我沒能及時抓住這些閃光點加以評價,而讓這些資源白白流失。長此以往,學生的積極性很容易挫傷。因此,在學生匯報交流想法時應認真傾聽,過后可適當增加教師對學生、學生對學生的評價機制,同時也能更有效地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
三、注重教學的開放。
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我采取了較為開放的教學形式,在充分觀察思考的基礎上各自發表自己的見解,充分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探索不同的解決方法,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體現體現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思想。
四、用生活經驗作為數學問題的參考
通過練習我使學生領會到數學問題的解決需要生活經驗來做參考,進一步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在今后的教學中應該多注意讓學生說完整的句子,把意思表達清楚,對一些數學術語要加強訓練.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注重讓學生在不斷的體驗中提高,在不同的體驗中應用。通過練習體驗使學生學會觀察、思考。通過同桌交流等形式,使不同層次學生得到關注,通過組間評價、學生自評、教師點評,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
《乘加、乘減》這節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乘法的意義和學習了 1-5 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要使學生體會到由于觀察、 思考的角度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是不一樣的。讓學生在經歷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受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體驗策略的多樣化。本節課我以學生為主體,運用自主探究教學模式進行教學。
學數學就是用數學,每一個新的知識點的學習,都是在舊知的基礎上進行的,基于此,我認為在教學新知時,先做好復習鋪墊還是非常重要的。本課復習時,我結合前面初步認識了乘法的知識上,讓學生看圖乘法列式。學習了1--5的乘法口訣,讓學生口算乘法算式,并說一說用哪個口訣來計算得數的。而這兩部分內容正是接下來的學習中要用到的知識。
教學運算順序,要讓學生知道并遵守規定,還要讓他們體會這些規定的`合理性。因此,我教學中,沒有直接告訴學生計算時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減,而是讓學生求生物組一共養了多少條金魚,要求先把同樣多魚缸里的金魚先求出來,即34,再加上不同條數魚缸里的1條金魚是13條,得出乘加的運算順序,先算乘再算加。這樣,學生既深刻地理解了新知,也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
看例題圖列出乘減算式并計算,學生理解上是有較大難度的。教材沒有特別要求這里要列乘減,而我覺得,本課的教學難點正在這里,可以拓展開來,讓學生的思維更活躍。于是通過課件演示情景來簡化這一難點,教學中,我告訴學生在這之前,第四個魚缸里也有4條金魚,這時一共有幾條,學生很容易得出有4個4條,即 44,接著說:后來從第四個魚缸里送走了3條金魚,(課件演示第四個魚缸里少了3條)現在有多少條。這時學生很快就知道從44里去掉3條,得出 44-3這個乘減算式了。
1、難點知識還應多強調、多鞏固。如學會了看圖列乘減算式后,應多練習一題加以鞏固。
2、對學生的回答評價語言有點單調,缺少童趣。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努力改進自己的不足,從而優化數學課堂,優化自己的思想。
標簽: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隨園詩話》的現代性演講人:張寅彭演講地點:上海大學文學院網絡課堂演講時間:2023年3月本次講座旨在探討清代袁枚《隨園詩話》的現
2023-04-08 15:37
原標題:北影節科技單元展映活動啟動北京日報訊(記者牛偉坤)第十三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科技單元暨中國科學技術館特效電影展映活動全面開啟。從
2023-04-08 14:40
原標題:北師大實驗中學800多名師生大觀園沉浸式路演(引題)?高中生化身寶玉黛玉大觀園里演紅樓(主題)北京青年報記者黃亮北京青年報訊(記
2023-04-08 14:39
原標題:《燃燒的巴黎圣母院》揭秘那場人類文明之殤人民日報記者肖揚4月7日,法國災難電影《燃燒的巴黎圣母院》正式登陸全國各大院線。昨日晚
2023-04-08 14:34
原標題:師生同臺飆戲(引題)?《紅樓夢》從教材“走進”大觀園(主題)北京日報訊(記者李祺瑤)舞臺上,師生化身“紅樓夢中人”,精彩的對
2023-04-08 14:51
原標題:古今字書源流中國文字博物館專題陳列“字書瓊林”展示了歷代字書。字書是解釋漢語字詞的著作,包括古代的文字類、音韻類、訓詁類專書
2023-04-08 14:49
原標題:首屆“香港流行文化節”將舉辦約20項活動新華社香港4月7日電(記者黃茜恬)香港特區政府康文署7日晚舉辦《流行原音》音樂會,以嶄新編
2023-04-08 13:54
原標題:河南安陽中國文字博物館一覽(華夏博物之旅)人民日報記者馬躍峰王者2022年11月,中國文字博物館續建工程和漢字公園正式對外開放,標
2023-04-08 13:56
原標題:“殷契文淵”數據平臺(引題)?為甲骨文研究提供助力(主題)人民日報記者王者“殷契文淵”是世界上現有的資料最齊全和最權威且可免
2023-04-08 13:37
原標題:鞏俐之后楊紫瓊也獲得戛納電影節這項大獎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李潔據外媒6日報道,楊紫瓊獲得第76屆戛納電影節“躍動她影獎”,成為
2023-04-08 13:40
原標題:工人的畫(第1741期)應急演練 吉林 孫德民陪伴 廣東 蘇永勝寶塔鎮妖 陜西 姬大利聽取“挖”聲一片 河北 張愛學尋月 北京
2023-04-08 09:43
原標題:《無間》導演奇道:靳東表現依然驚艷羊城晚報記者龔衛鋒正在江蘇衛視晚間黃金檔熱播的諜戰劇《無間》,憑借跌宕起伏的故事、驚心動魄
2023-04-08 05:34
原標題:通訊:中法瓷都,跨越時空的牽手新華社法國利摩日 江西景德鎮4月7日電 新華社記者陳毓珊黃浩然法國中南部小城利摩日街頭,和煦春光下
2023-04-08 05:38
【作品廣議】原標題:自覺的刻骨銘心的愛肖承森陪伴 李凡丁愛,是文學藝術的永恒表現主題。和其他藝術形式相比,漫畫以夸張和奇趣見長。漫畫
2023-04-08 05:56
原標題:中國館亮相韓國光州雙年展新華社韓國光州4月7日電(記者陳怡楊暢)第十四屆光州雙年展中國館7日在韓國光州銀巖美術館舉行開幕式。參加
2023-04-08 05:47
原標題:小說集《寂靜連綿的山脈》:一份關于渺小個體的“心靈突破史”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陳俊宇《寂靜連綿的山脈》(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2023-04-07 15:35
原標題:“偉大的人文學教科書”《藝術:讓人成為人》(第11版)出版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陳俊宇《藝術:讓人成為人》是一部人文學通識的百科
2023-04-07 15:38
原標題:4月14日,普通話版、粵語版、潮語版三版本公映(引題)?《暴風》昨日開啟預售(主題)羊城晚報記者胡廣欣4月6日,諜戰動作大片《暴風
2023-04-07 15:47
原標題:“小字輩”擔綱北京人藝新戲(主題)濮存昕導演契訶夫名作《海鷗》五一登場(副題)北京晚報記者李俐方非攝繼《正紅旗下》之后,北京
2023-04-07 15:55
原標題:北京當代藝博會邀您“重聚”北京晚報訊(記者王廣燕)以“重聚”為主題的北京當代·藝術博覽會將于4月28日至5月1日在全國農業展覽館舉
2023-04-07 15:36
原標題:濮存昕執導人藝今年第二部新排話劇身份轉變只為尋找經典密碼(引題)?沉淀三十年后重讀當年沒演好的《海鷗》(主題)文 北京青年報記
2023-04-07 11:37
原標題:活在自己的喜歡里活著便有意義◎邵公子《忠犬八公》中國版3月31日公映,徐昂執導,馮小剛、陳沖、白舉綱、黃楚桐等主演。影片以煙火氣
2023-04-07 11:48
原標題:從巴黎到上海,戲劇的求索從未停止(主題)2023中法文化之春項目“法國咖啡戲劇節”本月啟幕(副題)文匯報記者王筱麗作為全球咖啡館
2023-04-07 11:33
原標題:王子川編劇導演《非常懸疑》登上鼓樓西劇場(引題)?新主演組合帶來笑點和哲思(主題)北京日報訊(記者王潤)由王子川編劇、導演的
2023-04-07 11:55
原標題:王力《詩詞格律》等代表作修訂版出爐北京日報訊(記者路艷霞)王力先生的《詩詞格律》《詩詞格律十講》等六部經典作品近日推出全新修
2023-04-07 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