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年畫作為民間木刻畫藝術的表現形式之一,在明代逐漸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門類,并于明末清初之際達到鼎盛。以姑蘇桃花塢、天津楊柳青等地為代表的年畫藝術,在題材內容上為清代外銷瓷裝飾提供了豐富的母題,成為瓷器畫稿粉本的重要來源。同時,年畫與瓷器植根于相似的民俗審美,兩者在構圖形式、創作手法、經營模式等方面亦有著潛移默化的關聯。
構圖方式。清代康熙時期開始,外銷瓷器圖案的裝飾中出現了幾類前代未有的構圖模式。這些構圖方式均可在同時代或稍早時期的年畫中發現類似的表達,主要包括屏風式、開光式、拼貼式、連環式等。所謂屏風式(圖1),是指瓷器器身處滿繪通景式畫面,同時用條狀幾何紋裝飾將畫面隔離開來,使畫面形成六段或八段不等的間隔,似一扇可以開合的屏風。這樣的處理方式在前代的瓷器裝飾中并未出現,而相似的構圖方式在清初姑蘇版年畫中卻較為常見。開光式(圖3)是陶瓷美術中常用的手法之一,早在宋元時期已經流行。明代以前的開光圖樣多是固定模式的規則圖形。而在清初時期,開始出現了如葉形、委角、書卷、植物、樂器等各類帶有繪畫藝術性的開光圖案,這類構圖的來源可能也是借鑒了明末清初時期的版畫作品。拼貼式(圖5)是指瓷器中出現了將多個并無關聯的故事繪制于一件瓷器的情況,姑且稱為“拼貼式”裝飾。此類裝飾常見于侈口鼓腹的花觚造型,上中下三層分別繪制三個不同故事,且故事之間沒有必然聯系。這種不同故事組合繪制成同一畫幅,在同時期年畫中也頗常見。連環式(圖7)是指瓷器上出現用多幅畫面表現同一故事不同場景的連環畫式構圖。這種連環式構圖,有的是表現同一故事的不同情節,常見如《西廂記》《水滸傳》等;有的是表現有一定關聯的不同故事,如《二十四孝圖》等。
敘事邏輯與生產模式的關聯性。瓷器不僅在圖像粉本上多取材于木刻版畫,兩者在經營模式上亦有相似性。自17世紀開始,民窯燒造逐漸形成了作坊式的生產模式。作坊生產模式的流行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是不同作坊間為爭奪市場,會力求在固定圖樣的基礎上有所創制,以示其作品和其他作坊的區別。二是隨著生產流程的細化,一些優秀的瓷器畫匠可能服務于不同的窯戶作坊。為展示技藝、滿足不同作坊要求,這些畫師會依據粉本圖像進行有限的再創作或將幾件不同的粉本元素交替使用。這兩種情形都會使得一些瓷器出現圖像混搭、雜糅的現象。這和年畫生產領域情形類似。又因年畫、版畫作品的制作工匠會為規避禁書令、謹防盜版、充分參與市場競爭等諸多緣由而不得不對圖像母題進行有限的再創作,從而造就了年畫領域更為豐富多樣的圖像表達。
這些大體相似又略有差別的圖像粉本進入陶瓷裝飾領域,使得繪瓷匠人獲得了充分的圖像資源,尤其是在表現同一故事主題時,可以獲得二、三種以上的不同粉本,從而進行相互嫁接、雜糅式的再創造,由此衍生出更為豐富的裝飾畫面。因此在表現同一故事題材的同一情節時,瓷器圖像也往往能有著不盡相同的表達方式。比如德國德累斯頓博物館藏品中的一件五彩大盤(圖9)、一件青花大罐(圖10)為例,二者均描繪了晉代“潘安擲果”的典故。將這些版畫、年畫與瓷器圖像對比來看,五彩大盤所繪的潘安乘坐羊車,而青花大罐中的則是手推車。《蔬果爭奇》版畫中潘安乘坐的是馬車,而姑蘇版年畫中亦是手推車。更有意思的是,五彩大盤中將潘安乘坐的馬車改繪為羊車,則是徹底曲解了“潘安擲果”典故的本意,而將另一位西晉美男子衛玠的故事移花接木至此。可見,瓷器繪制的圖像來源有著不同的粉本參考。德國學者雷德侯揭示這種現象時運用了“模件”的概念,他認為“中國人發明了以標準化的零件組裝物品的生產體系。零件可以大量預制,并且能以不同的組合方式迅速裝配在一起,從而用有限的常備構件創造出變化無窮的單元”。無論是年畫印制還是瓷器繪畫,都或多或少地遵循了“模件”化生產模式,從而“用有限的常備構件創造出變化無窮的單元”。工匠本身創造性的局限是“模件化”盛行的又一動因。特別是面對廣闊的海外市場需求,無論年畫還是瓷繪工匠,憑借自身有限的刻、印、繪畫功底盡量多地描繪出豐富多彩的圖像文本,是搶占市場的重要手段,而由此造成的圖像內容雜糅乃至曲解,則被知識有限的生產者和對中國文化不甚了解的海外消費者所淡化甚至忽略。
綜上,民間年畫與同為清代海上貿易重要商品的外銷瓷在藝術風格上有著緊密的關聯性、相似性。以蘇州桃花塢為代表的“姑蘇版”年畫,在清代以來遠銷海外,成為流行于異域的暢銷商品,被視為帶有東方韻味的藝術品,用來裝飾貴族乃至宮廷的家居。可以說,17、18世紀風靡歐洲的“中國風”藝術從這些姑蘇版年畫中汲取了諸多元素。年畫與瓷器,在繪畫和工藝領域分別代表了當時歐洲人對于中國的直觀認知,兩者建構了西方世界對于東方藝術的異域想象。
標簽:
上一篇:陶瓷成型模具“模中模”制作工藝 天天聚看點
下一篇:最后一頁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蘇墨近日,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在京召開。經過項目匯報會、綜合評議
2023-03-30 09:51
原標題:中國國際時裝周:印花藝術的新時尚圖為中國國際時裝周“蝶影蟲蟲·東雅兒”時裝發布會。(許之豐)在蝶影蟲蟲的色彩世界里,每一種顏
2023-03-30 09:44
原標題:“二十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對現代的啟迪”學術交流活動在國家圖書館舉行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趙亮3月28日,“二十世紀初中國古文
2023-03-30 09:52
原標題:《不止不休》熱映各方呼吁消除乙肝歧視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姬薇近日,由吉利德科學提供公益支持的電影《不止不休》正在全國熱映,影片
2023-03-30 09:52
原標題:首個郎窯主題大展集結百余件重器北京日報訊(記者王廣燕)誕生于康熙盛世的郎窯瓷是督陶官郎廷極主持燒造的瓷器,蜚聲海內外。3月28日
2023-03-30 09:39
原標題:國際最新研究:文藝復興“古典大師”油畫或加入蛋黃等蛋白質中新網北京3月29日電(記者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學術期刊《自然-通
2023-03-30 08:44
原標題:中國動畫電影海外交流正當時今晚報記者丁曉晨2023年第12周電影周票房冠軍屬于一部海外引進的動畫片——《鈴芽之旅》。截至目前,該影
2023-03-30 08:44
原標題:維護保養結束,國家大劇院臺湖舞美藝術中心開門迎客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李俊萱高倩就像汽車上路需要保養,舞臺也需要休養生息。每年初
2023-03-30 08:45
原標題:國寶畫重點丨入選“十大考古新發現”!這座古港遺址里都有啥?八座形制各異的宋代碼頭兩艘宋代沉船數以噸計的瓷器殘片……溫州朔門古
2023-03-30 08:33
原標題:北京國際電影節時隔3年重回春天(主題)電影節于4月22日至4月29日舉辦?將組織九大主體板塊及相應活動(副題)北京青年報訊(記者肖揚
2023-03-30 08:48
原標題:《宇宙探索編輯部》4月1日公映(引題)楊皓宇和你“在宇宙盡頭交個朋友”(主題)齊魯晚報記者宋說 “滿世界找外星人
2023-03-29 17:39
原標題:《回響》:故事的失調遮蔽了心靈的回響《回響》是馮小剛繼《北轍南轅》之后執導的第二部網劇,改編自作家東西的同名小說。該劇講述女
2023-03-29 15:40
原標題:國家級非遺潁上花鼓燈:淮河畔的“東方芭蕾”中新網安徽潁上3月29日電(劉浩張天峰)咚!咚!咚……近日,在安徽省潁上縣尤家花園,隨
2023-03-29 15:52
原標題: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實證中華文明起源和燦爛多元中新網北京3月28日電(記者應妮)從一百萬年前的湖北的“鄖縣人”3號頭骨,到
2023-03-29 14:44
原標題:《他是誰》:刑偵劇的又一次“狂飆”?3月中旬,張譯主演的《他是誰》和馮小剛執導的《回響》雙峰齊出,都是刑偵懸疑劇,卻各有千秋。
2023-03-29 14:53
原標題:“輝煌中軸”展覽北京首都博物館開展這是3月27日拍攝的展出的永定門石匾。3月28日,北京首都博物館“輝煌中軸”展覽開展。展覽匯集全
2023-03-29 14:45
原標題:陜西寶雞一西周時期墓地發現大量東方文化因素中新網西安3月28日電(記者阿琳娜)記者28日從寶雞市考古研究所獲悉,考古人員在一西周時
2023-03-29 14:33
原標題:游戲音樂形式越來越豐富并隨著游戲“出海”提升中國文化國際傳播力(引題)上海如何培養出更多游戲音樂創作“黑馬”(主題)解放日報
2023-03-29 11:48
原標題:“折騰明星”還能救一下真人秀的人氣今年春天的綜藝節目,依舊以綜N代為主打,戀綜、慢綜藝、腦力競技、脫口秀、推理綜藝、音樂綜藝、技
2023-03-29 11:38
原標題:雜技魔術精品節目亮相濟南3月27日晚,在位于山東省濟南市的山東劇院,演員表演雜技節目《集體花盤》。3月27日,第十一屆全國雜技展演
2023-03-29 10:54
原標題:莫把非遺當噱頭這兩年,借力各類短視頻平臺,非遺火了。非遺“出圈”是好事,但在“傳承發揚”和“商業價值”之間應該把握好一個度,
2023-03-29 10:55
原標題:復排話劇《大愛如涓》遼陽上演遼寧日報訊記者趙乃林報道涓涓細流,大愛無聲。3月22日,由鞍山市藝術劇院創作復排的大型原創多媒體話劇
2023-03-29 10:44
原標題:刑偵劇《他是誰》火爆全網,本報記者對話導演鮑成志——(引題)跟著男主視角“沉浸式”探案(主題)大眾日報記者田可新?實習生劉露
2023-03-29 10:42
原標題:河北唐山:落實“雙減”課后服務傳承非遺文化3月28日,皮影戲表演老師在唐山市路北區七十號小學指導學生表演皮影戲。近年來,河北省唐
2023-03-29 10:47
原標題:尋古探源聆聽文明回聲(主題)——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掃描(副題)光明日報記者李韻王笑妃湖北十堰學堂梁子遺址:實證我國百
2023-03-29 0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