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耳熟能詳的詩句中,藏著古老的中國傳統節日“寒食節”。
寒食節為清明前一日,又稱“禁煙節”。
相傳,寒食節是為紀念春秋時期忠孝節義名臣介子推而設。
介子推曾隨晉公子重耳流亡國外19年,有“割股奉君”之舉。重耳即位為晉文公后封賞群臣,唯有介子推功不言祿,攜母歸隱綿山(今山西介休市境內)。
文公綿山覓賢,放火燒山逼介子推出山。母子二人守志不出,抱木被焚而死。文公追悔莫及,規定這天不生明火,只吃冷食。
但也有人說
寒食節的起源
與中國的星宿文化相關
相傳,早在周朝,古人便十分推崇星象之說,并根據星辰變化指導農事生活。
仲春時節,風干物燥,不僅人們保存的火種容易起火,滾滾春雷也易引起天火。彼時,恰逢“大火星”初現于東方天空,先民們便認定二者之間存在某種神秘關聯。
人們相信,此時“大火星”的出現是神靈帶來的預告,若繼續取火會使火神發威,將天火引至人間。出于對星宿的崇拜及對天災的恐懼,每當“大火星”出現之時,人們便要舉行隆重的祀火儀式酹祭火神,并將所燃火種全部熄滅,謂之“禁火”。慢慢地,這一禁火風俗固定下來,時稱“禁火節”,后逐漸發展為寒食節。
冬至過后一百零五日,也就是清明節的前一兩天,按照習俗,人們在寒食節將燒了一冬的爐膛熄滅,并于清明重生新火,謂之“改火”,將其視為辭舊迎新的過渡儀式。同時家家戶戶以冷食度日,寒食節也成為唯一以飲食風俗命名的節日。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追懷先賢、傳承文化
寒食節習俗你了解多少?
隨著寒食節漸漸融入清明節,人們也不會再在寒食節這一天只吃冷食。然而,千年前對祖先的追思與今人懷念故去親朋的心情,卻毫無差別。人們通過品味傳統寒食小吃,追懷先賢、傳承文化。
禁煙冷食
無論是改火舊習還是紀念介子推,寒食節這天都要禁煙火,吃冷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漿、青精飯及餳等。
掃墓祭祖
原本的習俗是改火祭祀或紀念介子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演變成了祭祀祖先的習俗。
踏青郊游
踏春,盛興于唐宋。
宋·李之彥《東谷所見》載:“拜掃了事,而后與兄弟、妻子、親戚、契交放情地游覽,盡歡而歸”。
插柳
為懷念介子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人們會在門上插上楊柳。
我知道你肯定又要問了:“折柳枝不是送友人的嗎?”
我的回答是:對,但不全對。
自古以來,柳在人們心中有辟邪的功效。人們通過折柳枝來祈福避災。當然,現在我們也可以折柳枝送友人,用來表達挽留(柳,留)、惜別之意。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寒食節詩詞
《寒 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寒食上冢》
宋·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寒食夜》
唐·韓偓
惻惻輕寒翦翦風,
小梅飄雪杏花紅。
夜深斜搭秋千索,
樓閣朦朧煙雨中。
《寒食日作》
唐·溫庭筠
紅深綠暗徑相交,抱暖含芳披紫袍。
彩索平時墻婉娩,輕球落處晚寥梢。
窗中草色妬雞卵,盤上芹泥憎燕巢。
自有玉樓春意在,不能騎馬度煙郊。
寒食與清明總是如影隨形。直到今天,二者之間的關系仍然剪不斷理還亂。究竟孰先孰后,孰輕孰重,誰繼承了誰,誰又融合了誰,總也說不清道不明。
在這春天特有的日子里,讓我們去做些想做的事,去見些想見的人,去完成那些還未企及的心愿。
春光無限好,愿您夢成真!
綜合來源:新華網、光明日報、央視網等
標簽:
上一篇:青海發現野生大熊貓?專家質疑:為合成假視頻
下一篇:最后一頁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成龍拍《龍馬精神》致敬龍虎武師北京日報訊(記者袁云兒)電影《龍馬精神》日前在京舉行首映禮,該片由楊子執導,成龍、劉浩存、郭麒
2023-04-04 10:47
原標題:南中軸旁海派弄堂泰安里煥新迎客(主題)西城又有9處文物找到專屬“管家”(副題)北京日報記者張驁在遍地胡同的北京西城,有一條海派
2023-04-04 09:52
原標題:本市推出39項清明文化活動(主題)邀市民到博物館感受傳統緬懷先輩(副題)北京日報訊(記者李祺瑤)射柳、繪紙鳶,體驗清明習俗;以
2023-04-04 09:46
原標題:科技賦能讓博物館數字可感、更接地氣中國文化報記者連曉芳科技創新是文物事業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
2023-04-04 09:38
原標題:河北館陶發現118頁清朝時期家譜最早距今203年記者趙鴻宇記者獲悉,河北省館陶縣文保人員近日在該縣柴堡鎮東劉莊村發現了118頁《閆氏家
2023-04-04 08:32
原標題:西藏文物考古取得系列重要新發現和新成果新華社拉薩4月3日電(記者春拉、劉洲鵬)記者從3日舉行的西藏文物考古成果公眾分享報告會上獲
2023-04-04 08:47
原標題:故宮專家如何鑒寶?高科技助力“火眼金睛”破解古董局中局!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張鵬楊萌孟紫薇作者孫昊這是故宮文物專家們的日常工作
2023-04-04 08:47
原標題:配音界頂流“塌房”引關注專家建議(引題)將道德失范與法律懲戒掛鉤規范配娛行業(主題)法治日報記者趙麗法治日報實習生胡淼采訪動
2023-04-04 08:41
原標題:停車棚墻面繪出敦煌飛天(主題)“星夢停車棚”開出巖彩繪畫新展(副題)新民晚報記者趙玥“太美了!”“我們的停車棚又開新展覽了!
2023-04-04 05:44
原標題:一座沒有紙質書的圖書館(主題)走進臨港科技智慧圖書館(副題)新民晚報記者徐翌晟雖然沒有圖書館特有的書香,但連通世界的網絡與技
2023-04-03 16:41
原標題:“南張北齊——張大千齊白石書畫藝術特展”在京舉辦近日,由榮寶齋和龍美術館聯合舉辦的“南張北齊——張大千齊白石書畫藝術特展”移
2023-04-03 14:32
原標題:故宮走出宮門去考古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蔣肖斌故宮博物院在2020年舉辦“絕域蒼茫萬里行——絲綢之路(烏茲別克斯坦段)考古成果展”,
2023-04-03 14:48
原標題:《泰坦尼克號》三度上映天津日報訊(記者張鋼)20世紀影業日前宣布,經典電影《泰坦尼克號》今日在全國第三次上映,紀念該片上映25周
2023-04-03 13:44
原標題:京劇《伍子胥》亮相中華戲曲精品邀請展(圖)天津日報訊(記者劉莉莉攝影姚文生)昨晚,市青年京劇團在中華劇院演出經典劇目《伍子胥
2023-04-03 11:53
原標題:70件明清花鳥畫藏品赴美展出人民日報海外版天津電(記者龔相娟)記者從天津市文旅局獲悉,近日,“河上花:中國花鳥畫之道”展覽亮相
2023-04-03 11:33
原標題:“音樂下午茶”送來詩情畫意(圖)翟志鵬攝影姚文生天津日報訊(記者翟志鵬攝影姚文生)作為天津交響樂團“周日音樂下午茶”系列音樂
2023-04-03 11:41
原標題:4月大銀幕,二次元帶來“回憶殺”羊城晚報記者李麗最近大家都被“潮”到了嗎?快到影院,接受一波二次元的“陽光”吧。本月,來自多國
2023-04-03 10:47
原標題:《美術里的中國》第三季邀您共賞“實驗水墨”描繪的夢想之途筆墨變革創新,繪寫時代圖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型紀錄片《美術里的中國
2023-04-03 10:41
原標題:李白故里文化旅游節舉辦人民日報綿陽4月2日電(記者王明峰)近日,2023年綿陽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大會暨李白故里文化旅游節在四川省綿陽
2023-04-03 10:40
原標題:探索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江西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引題)古窯添薪文旅“上新”(文化市場新觀察)(主題)人民日報記者朱磊核
2023-04-03 10:53
原標題:“內蒙古印象”攝影展舉辦人民日報北京4月2日電(記者張棖)1日,“內蒙古印象”攝影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辦。本次攝影展由中國美術館、內
2023-04-03 10:36
原標題:加演《紅旗頌》感動觀眾,公開排練回饋學子,對北京藝術中心充滿期待(引題)“鐵人”捷杰耶夫馬不停蹄北京行(主題)北京日報記者高
2023-04-03 09:37
原標題:中芭上演浪漫主義芭蕾巔峰之作最輕盈的“吉賽爾”在中國北京日報記者李洋鮮少有一部西方芭蕾舞劇,能充分彰顯中國演員的優勢與特殊風
2023-04-03 09:53
原標題:中國國家博物館:(引題)讓文物“動”起來、“變”起來、“活”起來(主題)中國文化報記者劉源隆進入數字信息時代,文博資源與數字
2023-04-03 09:44
原標題:湯家班來京奏響地道江南絲竹北京日報訊(記者高倩)在國人關于“江南”的文化想象里,絲竹管弦是不可或缺的音樂底色。4月1日,上海湯
2023-04-03 0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