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王安石(宋)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喜迎新春的時刻總能令人心生愉悅,若說起描繪民間新年賀歲的場景,不得不提宋代王安石的《元日》一詩,詩句描繪了元日吉慶歡樂、萬象更新的景象。家家戶戶燃放爆竹驅邪避祟,迎著和煦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
荊楚大地,自古諸多節慶飲食習俗都與植物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荊楚歲時記》就有記載:“元日,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xíng),下五辛盤。進敷于散,腳卻鬼丸。各進一雞子。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必飲酒次第,從小起。”
快來看看你家有沒有這些與植物有關的新年飲食習俗吧。
明,李士達繪《歲朝村慶圖》軸圖畫 水村山郭,松屋柳溪,村中人家,長者訪友宴飲,兒童燃放鞭炮,敲鑼打鼓,辭舊迎新,歡慶佳節,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01
嘉哉芳椒,載繁其實
花椒
在古代過小年就有喝椒柏酒的習俗,到了漢朝正月初一喝椒柏酒就更為盛行了。
東漢《四民月令》中有載,在過了臘祭的第一天小年的這一天小輩們按長幼順序依次向尊長雙親祝賀,飲用椒柏酒。“椒”這個漢字,原本就是指的蕓香科花椒屬的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它是中國最早的辛辣味香料植物。
花椒,圖片來源:cnseed.org & MDPI
花椒一名,最早有文字記載是在《詩經》里有“有椒其馨,胡考之寧。”的描述。晉代成公綏的《椒華銘》則曰:“肇惟歲首,月正元日。厥味惟珍,蠲除百疾。”
古人認為花椒的香氣能讓人心境平和,所以采摘來浸入酒里,貢獻給長者。花椒樹結果繁多,在《詩經》也有“椒蓼之實,繁衍盈升”之句,寓意后代昌盛、多子多孫。
明代袁尚統繪《歲朝圖》中就有屋內三位長者同桌對飲椒柏酒,觀看兒童嬉耍的場景,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02
林下松風曲,爐邊柏子香
側柏
椒柏酒中的另一味是柏科側柏屬的側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的枝梢與葉。
側柏的枝條(上)、生鱗葉的小枝(中)及種子(下)細節,圖片來源:i-flora.com
側柏的香氣主要來自于葉與種子中的側柏烯、側柏酮、小茴香酮、α-蒎烯和石竹烯等揮發油。用側柏子制作的柏子香雖不是名貴熏香,但卻是從古至今最流行的香品之一,古時文人雅士都喜好熏焚柏子香,蘇軾病中曾作的“銅爐燒柏子,石鼎煮山藥。”
清乾隆年間宜昌《東湖縣志》載,除夕“以松柏枝插戶楣”稱為“年寶”,現在已很少見到“年寶”,“年寶”作為宜昌春節特有的吉祥物什,通常是用大紅紙包裹幾束青翠的柏樹枝,人們將其懸于堂屋正中處,以表示新年吉慶、百事順遂。道光年間《安陸縣志》記為“束柏枝懸門檐,亦戶懸葦索之遺”。
松柏飾門的習俗在我國大城市已鮮見,在山東一帶,河南洛陽、安陽,還有晉南一帶的農村每臨近過年門前懸掛柏枝依然比較常見,村民們還是會上山砍柏樹枝,然后將它整理好,扎成整齊的兩小把插在或者掛在大門兩側 ,其也傳播到日本至今仍為點綴新年的一大景觀。
03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屠蘇酒
到了魏晉時期,人們開始于農歷正月初一飲椒柏酒的升級版本屠蘇酒,故屠蘇酒又名歲酒。
屠蘇是古代的一種房屋,因為是在這種房子里釀的酒,所以稱為屠蘇酒。據說屠蘇酒是漢末名醫華佗將大黃、白術、桂枝、防風、花椒、烏頭、附子等中藥浸入酒中泡制而成的,后又為孫思邈、張仲景、李時珍等人所推崇。
在古代,每到正月聚在一起喝一碗屠蘇酒,滿含著人們對于新的一年身體健康的期待。今天人們雖然已經不再大規模盛行此俗,但元旦佳節飲屠蘇酒仍是一些地區的民風民俗。
屠蘇酒,圖片來源: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博物館
04
家家椒酒歡聲里,戶戶桃符霽色中
桃湯
關于桃湯的記載,早在漢朝時期就有,桃湯微苦是用薔薇科李屬的桃(Prunus persica)的樹枝煮制的湯,古代人認為桃為五行之精,能厭伏邪氣,所以有了元旦飲桃湯,驅邪壓祟的傳統。
我國民間傳統習俗視桃花為吉慶瑞祥的象征,在香港、澳門、廣州及株江三角洲地區,所謂“一樹桃花滿庭春”,催花的桃花是當代春節前花市上的重要商品花卉,每年有70萬-80萬株切花上市。近年來,春節期間的催花桃消費開始由兩廣向其他經濟發達地區發展,北京、上海和武漢等城市植物園的在新年也能觀賞到桃花。
武漢植物園賀歲的催花桃花,圖片來源:閱瑯
05
歲盞后推藍尾酒,春盤先勸膠牙餳
麥芽
膠牙餳(xíng),又稱元寶糖或墮貧糖,即麥芽制成的糖點,用麥芽、谷芽為主材熬制而成,軟、粘、糯、甜。吃膠牙餳是人們對長壽的一種美好愿望,當一個人牙齒堅固,能吃能喝,自然身體也就健康了。
如今,老沔陽(今湖北省仙桃市)年節百姓家庭無不制作麥芽糖-麻葉子,進入臘月,各家各戶便進入了制作麻葉子的前期準備,一方面將家里的大麥淘洗、保溫、發芽,另一方面要將糯米蒸好后直至嗮成硬邦邦一顆顆米粒后炒制成炒米,再將已經磨好的米漿(米和麥芽)上鍋熬煮,以精選糯米、芝麻、麥芽糖為主要原料,并拌以桂花、金錢桔餅等成份精制而成。
麥穗和麥子,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06
幾家燈火鬧,猶競五辛盤
帶辛味的菜
從漢代開始,民間就有過年吃五辛盤的傳統,而且因為辛和新字同音,也是新年祈福的象征,在民間也很受歡迎。
《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下五辛盤”。周處《風土記》:“元日造五辛盤,正元日五熏煉形。”,五辛之所以發五藏之氣,即用韭 、薤(xiè)、蔥、蕓苔和芫荽(yán suī)這五種帶辛味的菜來修煉形體。
五辛盤又稱春盤,《本草綱目》中說:“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這一風俗沿襲至今,也有諸多衍化。
韭(Allium tuberosum)、薤(小蒜 Allium chinense)、蔥(Allium fistulosum)或大蒜(Allium sativum)、蕓苔(油菜苗,Brassica campestris var. campestris)和芫荽(香菜,Coriandrum sativum)構成了五辛盤,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地理
這些楚地春節習俗或許漸漸湮沒在時光的消逝中,但植物的馨香賦予春節不一樣的味道深深扎根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中。也許,這些植物本身未必是玉盤珍饈,但和親人共食一碟五辛盤,共飲屠蘇的情境卻是最美好、最值得珍惜的,這才是這些傳統延續傳承的意義。
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閱瑯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上一篇:“陽康”探親串門可能會感染還沒陽過的親友?醫生:有一定風險
下一篇:最后一頁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過年丨新年拜年有講究,拱手禮這些細節你知道嗎?每年除夕夜,《新聞聯播》主播都會向大家拱手拜年。這個小小的動作,蘊含著中華民族
2023-01-21 15:50
原標題:過年的花炮和花燈我們中國傳統過年,講究放花炮和掛花燈。一是震天的聲響,一是絢爛的燈光,有聲有色,從除夕之夜到正月十五元宵節,
2023-01-21 14:55
“過年”原標題:走心演繹!一首原創國風音樂溫暖回家路央視網消息:“圍爐坐,香氣漫,守舊歲,迎新年……”音樂一響,年味兒來了!一首兔年
2023-01-21 13:53
原標題:春節檔電影、總臺春晚進入國家版權局版權保護預警名單新華社北京1月20日電(記者史競男)國家版權局19日、20日連續發布2023年度第一批
2023-01-21 09:32
原標題:張燈結彩迎新春!文化展演、民俗活動、燈光秀烘托濃濃年味春節臨近,各地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慶祝活動,文化展演、民俗活動、燈光秀烘托
2023-01-21 07:46
原標題:星空有約丨“年三十”為啥時有時無?農歷新年將至,不少人發現去年的除夕是臘月二十九,今年的除夕是臘月三十。年三十為啥時有時無?
2023-01-20 18:47
原標題:千年文物說節氣丨大寒在數千年的歲月積淀中,文物和節氣是講述歷史文化的載體,是探究中華文明內涵的“鑰匙”。當這兩個千年“老伙計
2023-01-20 15:48
原標題:今日大寒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孫震今天16時29分,迎來二十四節氣中最后一個節氣“大寒”。大寒后,神州大地又將迎來新一年的節氣輪回,
2023-01-20 09:37
原標題:灣區三地情共融同聲同氣鬧新春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劉友婷實習生李雨馨近日,記者了解到,由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
2023-01-20 09:44
原標題:青年新媒體北方峰會暨青年新媒體人才訓練營活動舉辦中工網訊(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鄧崎凡)1月18日,由團中央宣傳部指導、中國青少年
2023-01-20 08:46
網上中國原標題:科技添新意,文化煥活力(引題)新春,與博物館來一場“云”相聚(主題)海外網李雪欽妙趣橫生的紅包封面、豐富多彩的網上課
2023-01-20 08:34
原標題:我國科研人員突破磁存儲材料新技術可提升信息存儲速度和密度新華社北京1月19日電(記者趙旭)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信息存儲尤為關鍵。記
2023-01-20 06:45
原標題:總臺春晚首次牽手電影藝術新華社北京1月19日電(記者白瀛)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3年春節聯歡晚會19日晚進行了第五次彩排。一部聚焦普通
2023-01-20 06:56
原標題:高校博物館奇妙之旅線上開啟70所高校130余件展品首次云端集聚中新網上海1月19日電(記者許婧)大到導彈模型,小到公文包;從狀元及第匾
2023-01-20 05:53
原標題:振奮人心、有燃有淚《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北京首映中新網北京1月19日電(記者王詩堯)1月18日,由鄧超、俞白眉導演,鄧超、孫儷、許魏
2023-01-20 05:39
原標題:傳統廣式過大年最富年味煙火氣文 羊城晚報記者黎存根今年的春節假期,煙火氣、年味,成為極高頻的熱詞。在廣東春節期間豐富的非遺展示
2023-01-19 14:34
原標題:南沙再現先秦遺址(主題)出土重要文物標本172件(副題)羊城晚報訊記者文藝、通訊員穗文考報道:記者1月18日從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2023-01-19 14:47
原標題:《古韻新聲》:在70余件文物中感受春節文化之美“文物話春節,古韻迎新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國家文物局聯合攝制的大型文化系列
2023-01-19 14:50
原標題:國博二〇二三新春展用文物帶觀眾感受喜慶祥和節日氛圍中新網北京1月18日電(記者應妮)雪花飄落、煙花綻放、鞭炮聲陣陣……營造一派喜慶
2023-01-19 14:56
原標題:平遙國際影展揭曉榮譽歸屬山西影片斬獲百萬獎金中新網晉中1月18日電(記者胡健)第六屆平遙國際電影展“平遙之夜”特別活動17日晚在山西
2023-01-19 14:36
原標題:《滿江紅》北京首映(引題)張藝謀坦言各種類型融合難度大(主題)羊城晚報記者王莉1月17日晚,即將于1月22日(大年初一)上映的電影
2023-01-19 13:35
原標題:《三體》上線,科幻迷進入狂歡模式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蔣肖斌《三體》電視劇在1月15日晚開播,這個中國科幻的最大IP千呼萬喚始出來。在
2023-01-19 11:47
原標題:“我們”的生活記錄——古代畫像磚與現代攝影作品展開展中新網西安1月18日電(記者阿琳娜)18日,“‘我們’的生活記錄——古代畫像磚與
2023-01-19 11:49
原標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博”數字文化藝術博物館上線中新網北京1月18日電(記者高凱)18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數字文化藝術博物館“央博”平
2023-01-19 11:41
原標題:上海博物館“玉兔精靈”兔年迎春展開幕中新網上海1月18日電(王笈)2023年是癸卯兔年。上海博物館精選5件館藏文物,并從山西博物院和衢
2023-01-19 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