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博物館熱”持續升溫 “打卡式觀展”引爭議
(相關資料圖)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謝洋 實習生 劉昊宜
今年暑期,國內“博物館熱”持續升溫。據媒體報道,河南博物院暑期每日接待量達1.2萬人次以上,是2019年同期的近兩倍。杭州博物館7月16日入館人數超過1.28萬,創下建館以來單日最高客流量紀錄。不少博物館都出現入口處排起長隊、一票難求的熱鬧景象。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涌入博物館,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同時,也有部分年輕人“打卡式觀展”的行為,在網絡上引發爭議和吐槽。
“打卡式觀展”
8月1日,《雋永的異彩》俄羅斯美術作品展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開展,吸引了不少人前去觀展。南寧市民吳芳卻在觀展時,發生了不愉快的經歷。當時,她正駐足欣賞穆薩·穆薩耶夫的《高加索的婚禮》,突然一名打扮時髦的女生輕拍了一下她的肩,請她讓一下。原來是幾名年輕人想在畫前打卡留影。吳芳本想等她們迅速拍完后接著看展,可這幾名女生輪流拍完后,有人覺得沒拍好,又換個姿勢讓同伴繼續拍,其中一人還帶了好幾套衣服,要拍不同造型的組圖。見狀,吳芳只好移步去其他展區。
“之前,我參觀潘玉良畫展成都博物館站時,幾名年輕人在拍照時大聲討論,使原本安靜的展廳變得吵鬧,又或是長時間在一幅畫前擺姿勢,影響其他人觀展。”四川成都市民李丹表示,這類“打卡式觀展”的游客有個共性,就是我行我素,完全不考慮他人的感受,有時對保安的制止也置之不理。
“甚至還有人為了拍照效果而破壞展品。”廣西大學研究生羅婕說,“比如有的人無視展品旁邊‘請勿觸碰’的標語,倚到用毛線編織的展品上拍照,結果導致展品被扯爛。”
羅婕認為,首先要尊重和保護好參展作品,“就像你搬了新家,大家很高興地來為你暖房,但留下了很多臟手印和腳印,會把一件原本很愉悅的事情變得糟心”。
打卡博物館成為新的流量密碼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副教授楊紅的研究指出,年輕人“打卡式觀展”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網絡社交需求的推動,人們通常會追求現實生活中更加新鮮、有趣的場景和活動為自己的網絡虛擬社交提供素材,而“觀展”這種拍照好看、“短平快”的活動可以滿足這種需求;另一個原因是人們對影像的過度依賴,導致人們無暇顧及其內容價值和社會意義。
朱倪萱是廣西大學的一名大三學生,前不久她與朋友一起去廣西壯族自治區圖書館參觀了“珠還合浦 歷劫重光——《永樂大典》的回歸和再造”廣西巡展,其間兩人給彼此拍了許多照片,并分享到各自的社交媒體賬號上。“我是在社交媒體上偶然刷到的這個展覽,感覺很出片,所以就來了,為此我還專門準備了相機。照片發到朋友圈后,評論區也有人問我展覽的具體地點。”朱倪萱說。
在社交媒體時代,獲取流量成為一些人打卡擺拍的目的。抖音發布的2023博物館數據報告顯示,在該短視頻平臺上,過去一年,博物館相關話題播放量同比增長165.97%,博物館相關話題分享量同比增長558.52%,共有196萬用戶發布446萬個視頻打卡博物館。發布與博物館相關的視頻儼然成為新的流量密碼。
在文明觀展中感受文化魅力
從策展方的角度來看,除了少部分展覽不允許拍照,大多數展覽都會在宣傳時突出“拍照”這一特點,以此來吸引受眾。鄭州OUTSIDER畫廊銷售總監明月認為,對于場館來說,不同穿搭、不同角度的擺拍是大部分藝術展覽開幕后的第二階段宣傳,幫助更多人了解展覽信息。“現在因為更多人的拍照分享,使看展由一小部分專業愛好者的行為變成大眾探店,讓參觀者變成了旅游者,讓展廳變成了景點,提高了藝術行業的營收,這也算是一件好事。”
對于年輕人熱衷于看展打卡擺拍這一現象,廣西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燕敏認為,年輕人走進博物館看展,無論抱著怎樣的目的都值得鼓勵。在她看來,人們看展是基于對美的追求,在觀看的過程中可以提升自我審美、開闊眼界、培養美學意識,因此應該鼓勵而不是拘泥于形式,且觀展所帶來的沉浸式體驗感也遠大于對價值和內涵的理解。針對一些人不遵守看展禮儀、給他人帶來困擾的問題,燕敏提出了幾點建議:“不論是參觀博物館還是美術館或其他性質的展覽,首先要遵守場館規定,提前了解是否能拍照以及使用閃光燈。其次要適度拍照,不能妨礙他人正常觀展,更不能在館內大聲喧嘩或跑動。另外,館內工作人員也應加強引導和管理,規范觀展人的行為。”
臧晗驍是北華大學歷史專業的大三學生,曾參觀過青島、正定、邯鄲、沈陽等多個城市的博物館。他表示,自己最初看展是為了去打卡,但隨著看過的展覽越來越多,他逐漸掌握了如何欣賞文物以及如何分配看展時間的技巧,也更懂得了享受觀展本身帶來的樂趣。在他看來,年輕人首先要走進博物館,才能進一步養成良好的觀展習慣,感知展品背后的文化脈絡,“在與展品的親密接觸中,聆聽歷史的回聲,感受文化的魅力,這些都是其他娛樂方式所無法給予的”。
標簽:
上一篇:動漫和文旅怎么“+”
下一篇:最后一頁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博物館熱”持續升溫“打卡式觀展”引爭議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2023-08-11 11:02
原標題:動漫和文旅怎么“+”中國文化報實習記者王偉杰近年來,國風動
2023-08-11 11:04
原標題:在音樂曠野中“笙”聲不息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譚思靜舞臺就
2023-08-11 10:56
原標題:遼寧:“劇本秀”蓬勃發展中國文化報駐遼寧實習記者賈曉東隨著
2023-08-11 10:52
原標題:涼山彝族火把節開幕人民日報西昌8月10日電(王永戰、韓柳、鐘
2023-08-11 09:55
原標題:京津冀甘黔湘非遺大聯展開展人民日報天津8月10日電(記者龔相
2023-08-11 10:01
原標題:山大文學院舉辦學術研討會——(引題)倡議筑牢現當代文學研究
2023-08-11 10:05
原標題:中國導演張律:電影要走向更寬廣的地方中新社首爾8月10日電中
2023-08-11 08:55
原標題:京津冀甘黔湘非遺大聯展開展人民日報天津8月10日電(記者龔相
2023-08-11 09:01
原標題:暑期天文館每日客流達萬人次(引題)小小“藍馬甲”帶觀眾遨游
2023-08-11 08:53
原標題:北京西城:白塔寺街區美食節帶來潮流體驗北京日報訊(記者張驁
2023-08-11 09:05
原標題:西藏首部兒童劇《特殊作業》在京演出中新網北京8月10日電(記者
2023-08-11 08:56
原標題:楊紫瓊演繹推理女王阿加莎驚悚迷局(引題)《威尼斯驚魂夜》9
2023-08-11 07:06
原標題:改編自《死亡通知單·暗黑者》的《暗殺風暴》8月18日上映(引
2023-08-10 16:05
原標題:西藏日喀則扎西吉彩:讓非遺“特技”在新時代展現新活力中新網
2023-08-10 16:05
原標題:27支樂隊加盟《樂隊的夏天3》今晚報訊(記者高爽)昨日,愛奇
2023-08-10 15:54
原標題:萬福堂青花燒制技藝四代傳承人薪火傳遞(引題)讓青花之美融入
2023-08-10 14:58
原標題:以舞蹈表現文物的舞集《良渚》明天來滬,帶觀眾——(引題)穿
2023-08-10 14:53
原標題:2023上海書展進入開幕倒計時一周(引題)850場閱讀活動營造滿
2023-08-10 15:06
原標題:為曹禺劇院量身打造駐場演藝文旅項目(引題)《尋找戲劇家》開
2023-08-10 14:58
原標題:媒介融合時代,文學的“出圈”楊毅■今天,文學不僅不再局限于
2023-08-10 14:57
原標題:張藝興:我和潘生都很執拗中新網北京8月10日電(記者郎朗)7月
2023-08-10 13:57
原標題:《封神三部曲》導演烏爾善——(引題)“封神”的情感種子來自
2023-08-10 14:02
原標題:于娓娓道來中闡釋古典文學之美(主題)——評“大學者小文章”
2023-08-10 13:57
原標題:這版姜子牙很接地氣(主題)黃渤主演《封神第一部》每天化妝8
2023-08-10 1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