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國家圖書館古籍修復組又修復完成50冊珍貴古籍(引題)
他們是與時光對抗的匠人(主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北京晚報記者 趙語涵 文并攝
已經泛黃破洞的紙張,在修復師手中巧妙地消弭了歲月留下的損毀痕跡,重現完好……最近,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聯合國家圖書館開展的古籍保護公益項目取得新進展,定向修復古籍50冊(件),其中包括多幅珍貴的頤和園圖檔(建筑圖樣),再現頤和園原貌。
修復對樣式雷——頤和園東宮門外牌樓到娘娘廟
王欣蕊嘗試自己造紙
劉建明修復輿圖的裂痕
沉默和專注的工作 很多時候落針可聞
位于國家圖書館內的古籍修復組工作間是一個600多平方米的大開間。開闊的工作空間內,一部分區域擺放著工作臺,另一部分則放置著一些公用的工作臺,以及一臺臺修復圖書的設備。“我們修復組一共有20人。”古籍修復組組長胡泊介紹。
看記者背著包,胡泊在滿屋的桌子里給記者挑了一張,“你就把包放這兒吧,包別亂放,因為這里桌上桌下可能都是文物。”
“專業古籍修復團隊現在在我國還較少,目前我們手上的活兒不少,既有我們本館的藏書修復工作,也承接一些第三方委托的修復項目。比如近期承接了《敦煌遺書》的相關修復工作。”胡泊算了算,目前修復組手頭共有8個大的修復項目,“我們實行組員負責制,一般是一個人負責具體的幾冊古籍修復,面對工作量大、修復難度高的古籍也會安排一個牽頭人,大家合作。”一上來,胡泊對古籍修復組的工作進行了一個整體介紹。
近期完成修復的50冊(件)古籍,就是古籍修復組的其中一個項目。胡泊介紹,這次完成的50冊(件)古籍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例如已修復的五幅頤和園圖檔,涉及到“東宮門外牌樓東修石路樣”“各衙署地盤全圖”“周圍建筑大墻做法圖”“練橋南邊添修木橋圖”“外內府堂地盤樣”等,對于復原、研究頤和園,乃至清代皇家古建均具有重要價值。
偌大的工作間內,每個人都在各自忙碌著,除了偶爾設備和部分操作發出的聲響,很多時候幾乎落針可聞,足見修復古籍是一個沉默和專注的活兒。
老匠人手上有絕活兒 修補的糨糊都有講究
修復師劉建明是全國技術能手,也是這次參與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與國圖古籍修復項目的主要成員。劉建明手上正在修復一份明清時期墓穴的輿圖。記者看到,歷經歲月,薄薄的泛黃紙張已經出現多處破損,有的地方破了小洞,有的地方則因折痕而出現了裂口。
由于輿圖較大,劉建明離開了自己的工作臺,來到一處較大的工作臺將紙張翻面鋪展開來。點亮工作臺的燈光,便可以從紙張背面清晰地看到輿圖破損的地方。“對于這些裂痕,我們一般是從背面用裁剪的紙條把它貼起來。”劉建明一邊說著,一邊挑選了顏色相近的紙條,然后調好糨糊,小心翼翼地用毛筆蘸著糨糊將紙條貼補在裂痕處,并不時用噴壺在空氣中噴灑一些水,讓紙面保持一定的濕潤平整。
如果要修補破洞,就更加復雜。需要從背面補好后,再小心翼翼地沿著破洞的邊沿撕出不規則的形狀。“既不能粘之前就撕好形狀,也不能用剪刀修剪。只有粘好后按著紙的紋理去撕,才能盡可能地貼近原來的樣子。”劉建明解釋。
更難的還在后面。“以一本線裝古籍為例,一般時候,我們修復的大體步驟是先將它拆解成一頁頁紙,然后修補破損,粘好后還要經過捶書、壓書等過程讓紙張平整,最后再將一頁頁紙張裝訂成書。”劉建明介紹。但有的時候,有些書籍并不具備拆解的條件。“比如前段時間修復的一卷永樂大典,無法拆解,就需要用‘掏補’法,也就是把對折的書頁中間掏開去補。”這個時候,如果修補一個破洞,手伸不進去,劉建明會用硬尺一類的工具,將紙張送進去粘補,要粘得嚴絲合縫,手不能抖、紙不能偏,這就考驗修復師手上的絕活兒了。
連修補的糨糊也有講究。“過去我們跟著師傅,都是自己用面粉、淀粉調制糨糊。制作糨糊時,要把面筋淘出去,這樣的糨糊粘好后,如果需要修改還可以通過特殊手段再撕下,不會損壞古籍。”劉建明口中的師傅,是被譽為“一代國手”的古籍修復師張士達,在這位老人78歲的時候,18歲的劉建明拜師學藝,從他那里承襲古籍修復的手藝。
仿佛只是一晃眼,42年悄然而逝,劉建明終日與故紙堆為伴,從坐不住的活潑小伙兒一點點被磨平了性子,成了組里的老匠人。已經過了退休的年紀,劉建明卻選擇繼續與這些沉默的老朋友打交道:“已經習慣了,而且每次看到一本破損的古籍在自己的手中獲得了新生,也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事。”
對于古籍修復這樣一個沒有太多文獻參考的小眾門類,很多的技藝和方法都是老一輩修復師一點點摸索出來的經驗和土辦法,劉建明一邊在學習繼承,一邊也在摸索創新。以往,一些書不成型、僅剩殘片的古籍會在修復后一片片放在信封中保存。考慮到這樣“書不成書”,查閱不便,劉建明在一次修復中采用了用仿古紙張先制作一本“書”,然后再將現有修復的殘片按順序一頁頁地“補”到“書”里相應位置的方法。這樣一來,殘片也被修復成了“書”的模樣。
95后修復師自己“造紙” 老手藝用上新技術
在古籍修復組,既有像劉建明這樣的老匠人,也有近幾年引入的90后、95后這樣的新鮮血液。而他們的加入,也讓古籍修復這門老手藝開始與一些新技術發生“化學反應”。
與其他低頭修補的古籍修復師不同,踏入95后修復師王欣蕊的工作區時,記者看到她正彎著身子,在一池子白色的紙漿里拿著模具來回翻動。“這是在干嗎?”面對記者的疑問,小姑娘回答:“我在抄紙。”
“抄紙,也就是紙漿制造紙張的工藝。”怕記者不理解,王欣蕊跟著解釋。一邊說著,小姑娘直起了身子,手中拿著四四方方的抄紙模具來到桌前,把模具放在桌上,然后拿起一把刷子,將模具中已經凝成的一張薄薄的紙一點點刷到背景紙上,再小心揭起。下一步,她會拿著還有些濕的紙放到一塊烤板上,把紙張烤干。“這還不算完,紙張還需要放到壓力機中壓平。”王欣蕊說。
修復師為啥造上了紙?讓人一頭霧水。王欣蕊笑著說,這是他們嘗試的新修復技術。“過去,我們修復一本書,是買差不多的紙,然后憑自己的經驗來染色,讓修補的紙張更接近古籍。但現在,我們引入了成分檢測的機器設備,可以將要修復的古籍紙張進行成分檢測,然后按照這個成分去調配紙漿,造出更接近古籍的紙張去修復。”正在準備修復的《敦煌遺書》就將嘗鮮用上這種修復手段。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國家圖書館古籍修復組又修復完成50冊珍貴古籍(引題)他們是與時光對抗的匠人(主題)北京晚報記者趙語涵文并攝已經泛黃破洞的紙張,
2022-09-07 16:29
原標題:用音樂和詩展現兩岸血脈情緣(主題)福建音樂家創作交響音畫《海峽海峽》北京上演(副題)北京晚報訊(記者高倩)鼓聲隆隆,緊接著,
2022-09-07 16:35
原標題:銅鏡中的家國天下(主題)——迄今唯一鑄有“人民昌”“中國強”銘文的漢代銅鏡展出(副題)光明日報記者李潔張哲浩【新展大觀】銅鏡
2022-09-07 15:49
原標題:共迎中秋昨天,西城區牛街街道春風社區舉辦“春風柳上歸”詩詠會活動,通過誦讀詩詞經典,以詩會友、以詩傳情,將愛國孝親、家和鄰睦
2022-09-07 15:47
原標題:多彩民俗迎中秋9月6日,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新市鎮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迎中秋活動,邀請在當地工作的彝族、苗族、瑤族等少數民族一
2022-09-07 15:30
原標題:《少年派2》研討會召開“兩個結合”的審美創作品格獲首肯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蘇墨日前,現實題材家庭劇《少年派2》在京舉辦專家研討會
2022-09-07 15:30
原標題:《隱入塵煙》的“票房奇跡”說明了什么楊鑫宇9月伊始,一部已上映了一個多月的“小眾”電影突然爆發,如同一匹“黑馬”一般,創造了總
2022-09-07 15:44
原標題:今日白露作者:孫震今日23時32分,白露至。白露是秋天第三個節氣,表示孟秋結束,仲秋開始,進入一年中最舒適的時節。此時,天氣逐漸
2022-09-07 09:27
原標題:北京東城將優質文藝送到百姓家門口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賴志凱9月6日,“戲悅景山·2022景山文化戲劇展演季”在北京老城區最大的公共文
2022-09-07 09:43
原標題:四季中國之白露:寒生露凝白露天氣晴谷米白如銀涼風始至白霜初降候鳥南飛寒蟬鳴泣古人將白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二候玄鳥歸三候群鳥養
2022-09-07 08:45
原標題:演繹科技自強自立故事(引題)文華獎參評劇目《大道》線上亮相(主題)今晚報訊(記者王洋)昨晚,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暨第十七屆文華
2022-09-07 07:34
原標題:在李時珍的故鄉探尋蘄艾傳奇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夏瑾文并攝 踏上湖北蘄春的土地,空氣里也多了一絲淡淡的艾草香。這里盛產的艾草,
2022-09-06 15:29
原標題:數字賦能為傳統文化增添光彩(主題)從2022服貿會看中華文化“揚帆出海”(副題)新華社記者翟翔、楊淑君春華秋實,馥郁芬芳。石榴,
2022-09-06 15:28
原標題:好電影不會“隱入塵煙”“高口碑、高評分的好電影,真的會持續發酵。”國產電影《隱入塵煙》低開高走、票房逆襲后,一位影評人如此評
2022-09-06 15:43
原標題:希臘攝影師鏡頭下的北京之美新華社北京電(記者趙晨捷、魏夢佳、王健)17年前首次到訪中國時,希臘攝影師喬治·杜帕斯對這里一無所知
2022-09-06 15:31
原標題:蘇州:龍獅運動進校園促進傳統文化活態傳承新華社南京9月5日電(記者劉巍巍)將舞龍舞獅設為獨立體育課程、在大中小學成立龍獅社團、
2022-09-06 15:28
原標題:故宮特展開啟古今對話(引題)在書房中“照見天地心”(主題)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鄒雅婷?提起書房,你會想到什么?是寒窗苦讀、古卷
2022-09-06 09:26
原標題:從“保下來”到“活起來”,千年古厝重煥光彩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在這些歷史文化街區的修復現場,常年可見一位古稀老人在耐
2022-09-06 09:47
原標題:笑中有淚港味濃郁!今年的愛情喜劇片黑馬來了?新民晚報記者孫佳音由江志強監制,陳詠燊執導,實力演員黃子華、鄧麗欣、張繼聰、王菀
2022-09-06 08:37
新華全媒+原標題:數字賦能為傳統文化增添光彩——從2022服貿會看中華文化“揚帆出海”新華社北京9月5日電新華社記者翟翔、楊淑君春華秋實,馥
2022-09-06 08:28
“二十四節氣”原標題:露從今夜白秋向此時分人民日報記者孟揚曹怡晴?白露“露從今夜白”,白露是9月的第一個節氣,它代表著孟秋時節的結束、
2022-09-06 08:40
原標題:中國國際時裝周在京拉開帷幕作者:許之豐2022年9月4日,中國國際時裝周在北京拉開帷幕。今年是中國國際時裝周創辦25周年,本季時裝周
2022-09-06 07:37
原標題:逛服貿會把文博文創帶回家定制北京中軸線主題文創、走進漢墓尋寶探秘、現場體驗紡織拓印……本屆服貿會文旅服務專題的文博文創展區,
2022-09-06 05:47
原標題:《敦煌奇妙夜》帶來“敦煌之旅”北京日報訊(記者韓軒)繼深圳、廣州等地的巡演后,9月2日至3日,親子音樂舞臺劇《敦煌奇妙夜》在北京
2022-09-05 15:27
原標題:中國原創話劇邀請展落幕北京日報訊(記者王潤)昨天,話劇《求仙學道》在國家話劇院小劇場上演。該劇也為為期五個月的第七屆中國原創
2022-09-05 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