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國風動漫如何激活傳統文化
中國文化報實習記者 王偉杰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公布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第四屆動漫獎獲獎名單。經申報、評選并向社會公示,確定《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緣起》《大理寺日志(第一季)》等20個項目獲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第四屆動漫獎。這些獲獎作品在深入把握傳統文化內核的基礎上,通過現代視角重構歷史故事,將現實思考融入作品之中,更好地賦予動漫作品獨特的中國文化精神。
(資料圖片)
在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黨委書記劉京晶看來,本屆獲獎作品風格多元、題材廣泛,動畫電影、動畫系列片、漫畫、繪本、廣播劇等類型豐富,既有傳統文化的創新創作,也有抗美援朝、黨建、鄉村振興等現實題材的觀照。同時,國內動漫創作逐漸從以面向低幼為主向面向全民轉變,且出現受眾細分。《哪吒之魔童降世》受眾上打通老、中、青三代,《白蛇:緣起》受眾以年輕女性居多,《大理寺日志(第一季)》是探案劇集,受眾以年輕男性居多。這些作品滿足了不同年齡層、不同性別用戶差異化的內容需求。
這次獲獎作品最突出的一個亮點,是深耕傳統文化、融入時代脈搏的優秀動漫作品表現搶眼。很多作品通過對主題、人物、場景和配音進行設計,在講好中國傳統文化故事的同時,巧妙地將傳統文化元素和新技術創造性地結合,以現代方式講述傳統故事,激發觀眾深層共鳴,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生命力。
“目前國內動漫創作的新趨勢是深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傳統文化中獲取選題思路,結合現代主題價值觀和前沿科技與制作手法來進行創作、創新。類型、題材多樣,科幻、懸疑等類型成為新的故事敘事結合模式。更多選題在創作之初就策劃了多源開發,結合元宇宙等新思路進行創新。”曾創作《西游記之再世妖王》《姜子牙》等動漫作品的編劇吳曉宇表示。
本屆獲獎作品中,《哪吒之魔童降世》在人物形象、場景搭建以及情感主題等方面對傳統文化進行了創造性的吸收。雖然該故事藍本源自“哪吒鬧海”,但人物設定變成了全新的故事。電影主題充分體現出現代思想,不再是剔骨還父、削肉還母的封建式服從,而是貼合時代的發展,表現出“我命在我不在天”的主題,體現了中華文化“事在人為”的人生觀,激勵觀眾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現狀,成為自己的英雄。
《白蛇:緣起》取材于流傳已久的“白蛇傳”故事,是對傳統民間傳說的繼承和發展。它將視角投向白娘子和許仙的前世,在講述一個美麗動人愛情故事的同時,將“白蛇傳”這個經典IP原本的內涵進一步發揚。《白蛇:緣起》大量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許多畫面和段落呈現了中國山水之美以及人徜徉于自然中的寧靜與美好。這些表現手法既超越了單純的視聽追求,又展現了一流的技術水準,在中國動畫電影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大理寺日志》將懸疑、驚悚、搞笑、冒險等多重元素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融合,從建筑、器物以及大眾生活習慣等方面入手,打造出一個二次元的“大唐盛世”,出色地傳播了中國傳統審美文化、中國傳統知識和中國傳統思想價值觀。在該作品中,唐代繁榮的都市風情不時撲面而來,服飾器物方面盡顯大唐特色,作品還依托故事背景和內容,用定格動畫的形式科普唐朝的器樂知識、飲茶文化、商業情況、生活習俗、政治制度等。無論是人物塑造還是故事情節,該片都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忠奸”“隱忍”“天下”以及家國情懷等傳統思想價值觀。
據了解,在創作《大理寺日志》的過程中,該片主創人員做了大量考據工作,特意趕赴河南洛陽采風,深入體會當地的風土人情、飲食文化,然后再把生活中觀察到的細節轉化到作品里。“通過采風,我們知道洛陽的冬天有多冷,它的樹會不會掉葉子,當地有什么花會開,當地人吃的是什么……當然現在的洛陽和武周時期的洛陽肯定不一樣,但是它會有一系列的傳承,會看到歷史的影子,這些都是需要花精力去總結、摸索的。”天津市好傳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大理寺日志》出品人尚游說。
中華文化中浩如煙海、豐富多彩的歷史典故和民間傳說,為動漫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源泉。那么如何讓傳統文化在動漫作品中煥發時代光彩,用動漫實現傳統文化的創新表達呢?
有業內人士認為,首先體現在對傳統文化內核的把握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取之不盡的寶藏,要將寶藏利用好,需防范對傳統文化的理解過于表面化、功利化,不能僅為了迎合市場、追趕時髦而將某些傳統文化元素生搬硬套入作品中。對傳統文化要保持敬畏之心、嚴謹態度,全面深入地把握其內涵,力求“原汁原味”講好中國故事。其次,體現在精益求精上。如今,技術的突飛猛進和產業的日益完善為動漫創作帶來了更多底氣。但要提升藝術水準,還需拿出精益求精的態度,在人物形象設計、美術風格等各種細節上不斷打磨,創造出富有東方韻味的作品。最后,體現在不斷創新上。中國動漫在從傳統文化汲取養分的同時,必須不斷摸索、力求創新,找尋傳統文化與當下生活的連接點,在深入理解當代觀眾接受心理、審美需求的基礎上,挖掘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以更為鮮活、更能為當代人接受的方式展現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真正“活”起來。
在吳曉宇看來,在作品創作之初就應該多采風和對文化進行研究、深挖,同時深入生活了解受眾精神需求,最終用充滿傳統文化與東方韻味的作品來達到與現代受眾的情感共鳴以及價值觀共情。
“目前國內動漫創作技術已經不遜于世界一流團隊,但編劇和藝術表達是弱項。”劉京晶說,“我認為,在準確把握中國審美和倫理觀念傳承的基礎上,要將現實思考融入作品之中,在時代語境中創作,為時代立傳、畫像、明德,讓作品煥發出時代精神,更加貼合當下觀眾的審美需求。”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國風動漫如何激活傳統文化中國文化報實習記者王偉杰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公布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第四屆動漫獎獲獎名單。經申報、評
2022-12-26 10:50
原標題:成都圖書館“閱讀+”:(引題)發揮“破圈”之力創造“喜閱”時光(主題)中國文化報駐四川記者付遠書近日,四川成都圖書館攜手成都市
2022-12-26 10:43
原標題:手工藝的“新國際化”杭間今天看來,作為中國具有文化意義上的工藝美術,如何走出一條新的國際化道路,這個問題值得所有工藝美術家思
2022-12-26 10:47
原標題:全景式展現文學大師人生路(引題)凌宇《沈從文傳》典藏版面世(主題)北京日報訊(記者路艷霞)今年12月28日是沈從文誕辰120周年紀念
2022-12-26 09:35
原標題:非遺“二代”接棒百年技藝:萬物皆可“漆”中新網貴州大方12月25日電作者周燕玲見到非遺“二代”高焱時,他正忙著向客戶介紹大方彝族
2022-12-26 09:53
原標題:廣西文物攝影師十余載彎腰“定格”歷史讓文物“活”起來中新網南寧12月25日電作者黃令妍陳冠言王以照步入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辦公區
2022-12-26 09:38
原標題:歷史現實題材交相輝映敘事手法令人耳目一新(引題)2022哪部電視劇讓你哭了笑了(主題)文 ?北京青年報記者楊文杰??對于年底的很多
2022-12-26 09:41
原標題:2022王蒙梁曉聲書寫“不老的青春”文 北京青年報記者?張恩杰2022年,73歲的梁曉聲和88歲的王蒙寶刀未老,繼續為青春謳歌。七旬梁曉聲
2022-12-26 09:37
原標題:電影市場緩慢復蘇,期待更多優質影片上映讓觀眾找回光影的感動——(引題)影院回來了嗎?(主題)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陳俊宇閱讀提示
2022-12-25 07:50
【藝評】原標題:“梅開二度”,我們還可以期待胡歌云外剛上任時昂首挺胸,幾集后慢慢有些駝背。在電視劇《縣委大院》里,胡歌演活了一位基層
2022-12-25 07:37
原標題:被詩注視的歷程——品讀《越過山頂的太陽》木汀《越過山頂的太陽》(浙江文藝出版社)是俞敏(筆名肅其羽)的新詩著,是一部既有個人
2022-12-25 05:45
【新書榜單】原標題:生活的符號?文明的記憶《長城的故事》[英]威廉·林賽著吳琪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本書精心選取了與長城有關的50件
2022-12-25 05:36
【高談闊論】原標題:剪不斷理還亂的剔書劉建民時近歲末,哩哩啦啦前后歷時大半年的蝸居裝修總算結束了。其實早就有裝修的念頭。只是因為單位
2022-12-25 05:48
原標題:每顆星都值得被看見時斕娜《勞動者的星辰》(上海人民出版社)一書,作者稍顯特殊:布展工、育兒嫂、地攤小販、頂棚匠、業余演員··
2022-12-25 05:40
原標題:冬日里溫馨的書店近日,記者途經海淀,看到“不再繁華”有些日子的中關村顯得很是冷清。也許是疫情的原因,也許是寒冷的天氣,街面上
2022-12-25 05:33
原標題:交響樂版《成都》:用音樂實現成都與世界的對話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張世豪當管弦遇見電音,當民族演唱聯袂國外流行,當音樂回到滋養
2022-12-24 16:37
原標題:天津:“家藏”變“國寶”的敦煌遺墨光明日報記者劉茜陳建強天津博物館二樓,展柜中一幅用曲曲彎彎的文字書寫的文獻吸引著參觀者。展
2022-12-24 16:56
原標題:首屆北京藝術雙年展下周啟幕北京日報訊(記者王廣燕)12月30日,2022首屆北京藝術雙年展將正式啟幕。在為期三個月的時間里,七大展覽
2022-12-24 15:37
原標題:位于黃土高原的南佐都邑性遺址(考古進行時)韓建業甘肅慶陽西峰郊區的南佐遺址,位于黃土高原第一大原董志塬。這里黃土厚達200多米,
2022-12-24 15:35
原標題:我們這樣守護大足石刻(主題)——一位“文物醫生”的自述(副題)陳卉麗過去,文物保護“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夠系統、科學。科
2022-12-24 15:36
原標題:“蟋蟀文化三部曲”系列圖書:透過蟋蟀還原中國古代生活方式中新網天津12月24日電(張少宣王在御)記者從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獲悉,
2022-12-24 15:40
原標題:“數字敦煌”激活傳統“潮”文化:線上“開花”,線下“結果”中新網蘭州12月24日電(記者馮志軍丁思)30年之后,敦煌研究院提出的“數
2022-12-24 15:51
原標題:《大紅燈籠高高掛》編劇倪震去世文 北京青年報記者肖揚12月21日,中國知名編劇倪震逝世,享年84歲。倪震是中國電影理論學者、劇作家,
2022-12-24 14:33
原標題:網絡文學現實題材創作從何處著力以人民為中心,以現實為底色,承續文化根脈,記錄奮斗征程,是當下網絡文學創作時代使命與歷史責任。1
2022-12-24 10:40
原標題:助力線下演出市場復蘇音樂劇《基督山伯爵》中文版在京上演中新網北京12月23日電(徐婧)22日,音樂劇《基督山伯爵》中文版在京上演。
2022-12-24 0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