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资源-亚洲最新-亚洲最新网站-亚综合-国产成人精品亚洲77美色-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在线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天天要聞:【智惠農民】從大海走向魯菜餐桌——海腸子的神奇之旅

時間:2023-05-13 22:53:03    來源:科普中國網    

**從大海走向魯菜餐桌——**海腸子的神奇之旅

海腸子是單環刺螠(Urechis unicinctus)的俗稱,稱其海腸子是因為其胴體紅色而形似臘腸,稱其單環刺螠是因為其肛門周圍有一圈棘刺(見圖1)。單環刺螠在分類上屬無脊椎動物中的s一個小門-螠蟲動物門。螠與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生活史都有相同的營浮游生活的擔輪幼蟲時期(見圖2),因此系統發生樹的地位相似,可簡單理解其是一種體節退化的類環節動物。

圖1. 單環刺螠成體 圖2. 擔輪幼蟲模式圖(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資料圖)

單環刺螠生活于潮間帶至潮下帶10m水深的泥沙質海底的不規則“U”形穴中,是我國北部沿海泥沙岸潮間帶和潮下帶淺水區的習見底棲無脊椎動物。其地理分布區還包括俄羅斯、日本的本州和北海道、朝鮮半島等海域。

單環刺螠味道鮮美,是我國膠東地區、遼東地區和韓國崇尚的美食(典型海腸菜品見圖3)。

海腸子****與魯菜的淵源

與一個魯菜傳說有關:在清朝年間,有一位山東福山的御廚,做菜鮮美無比,深得皇帝和太后的賞識與厚愛,可大廚的十來個徒弟卻未得其真傳。有心者仔細觀察發現,每次大廚在菜出鍋時都要從袖里抖點什么出來,但不知是何物。大廚臨終才告訴弟子,所抖出的就是海腸粉!海腸粉是魯菜成為八大菜系之首的第一功臣。

圖3.海腸菜品(圖片來自網絡)。

a.韭菜炒海腸 b.海腸刺身 c.炭烤海腸 d.海腸撈飯 e.海腸水餃 f.蒜蓉海腸

20世紀90年代以后,海腸子成為渤海和黃海北部的主要底棲漁業資源的漁獲對象。21世紀以來,隨著捕撈強度增加,疊加大部分單環刺螠自然棲息地的人為破壞,其自然資源量急劇減少,而市場需求卻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增長,導致價格不斷攀升,使單環刺螠成為有開發潛力的水產養殖對象,有關它的研究也迅速成為熱點。目前單環刺螠增養殖的產業鏈的各環節都有嘗試。

1.苗種繁育

苗種是增養殖的保障,單環刺螠苗種繁育技術基本成熟。單環刺螠雌雄異體,生殖周期可以分為2個階段(1年繁殖2次):第1個階段為大生殖期(4月中下旬至5月下旬,持續50d左右);第2個階段為小生殖期(9月中旬至10月中旬,持續30d左右)。兩個繁殖期內皆可采集自然性成熟個體開展人工繁育,人工解剖授精或輔助自然授精。

單環刺螠的幼蟲期可分為擔輪幼蟲、體節幼蟲和蠕蟲狀幼蟲(見圖4a-d)三個階段,其中前兩個具纖毛、營浮游生活,蠕蟲狀幼蟲褪去纖毛后下沉池底。單環刺螠浮游期較長,25—35天,幼蟲培育密度0.5—2個/ml,浮游期餌料可選用培養的球等鞭金藻、小新月菱形藻、小球藻等,替代餌料可用酵母、海洋紅酵母、螺旋藻粉、冷凍小球藻等,投喂量依據攝食情況適時調整。浮游期換水量每天兩次,一次1/3-1/2V,根據池底糞便積累情況適時吸底(一般3天)或倒池(一般9天)。

當幼蟲發育至蠕蟲狀幼蟲時,需盡快投放泥沙基質。采苗基質用60目網篩過篩并淘洗的粉砂,或用淘洗后的泥沙,鋪設厚度2cm。蠕蟲狀幼蟲移至泥沙基質的培育池5天后,可見幼螠(見圖4e)的“U”形管外露的小孔,開始進行幼螠的中間培育。中間培育密度20—25個/cm2,餌料可選小球藻、酵母、海洋紅酵母、藻粉等,早晚兩次投喂,投喂量依據攝食情況調整。隨幼螠生長,一般體長達到2mm左右時,應進行分池稀疏培育。當體長達到5mm時,可根據具體情況適時出池。

圖4.單環刺螠各發育時期。a.擔輪幼蟲 b,c.體節幼蟲 d.蠕蟲狀幼蟲 e. 幼螠

2**.**池塘養殖

單環刺螠適宜與對蝦混養。池塘進排水需通暢,底質以穩定的粉砂質或泥沙質為好。投苗前用生石灰乳液清塘消毒,翻耕平整塘底,暴曬7—10天后納水,進行基礎餌料培養,使用肥水素和濃縮藻種肥水,水色調整為黃褐色或黃綠色為佳,透明度控制在30~40cm。

苗種規格200—10000頭/kg都可放養(見圖5a),放養密度30—50頭/m2,均勻潑播。平時注意觀察水色,及時肥水,若水體透明度過高,可適量投喂酵母粉、海藻粉等,同時可投放益生菌,改善水環境。經1—1.5年養殖,達到規格20—30頭/kg,即可收獲上市(見圖5b)。

3**.**海域增殖

適宜養殖海域為潮流暢通的內灣或岸線曲折的淺海,鹽度26-35,餌料生物豐富,避風浪性良好。底質為泥沙或沙泥質,底層水溫5-30 ℃。選擇平流期,在底播增殖區內距底播增殖區邊界5″(約150 m)處內側范圍內,底播作業船只按照平行線折返均勻播撒苗種,行距為1″(約30m);播撒時以PVC管通至海底,管口設漏斗,將苗種倒入漏斗內,苗種沿管播撒至海底;每只專業船可根據情況布置多管;船只的航速與播撒速度協調,航速小于3節;苗種播撒密度為20萬-30萬粒/公頃。底播增殖的單環刺螠生長速度與池塘養殖類似,1—1.5年后即可收獲。

圖5.苗種與成體(圖片來自網絡)。 a.單環刺螠苗種 b.收獲的單環刺螠成體

單環刺螠不僅是有名的海洋食材,其含有的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如具有抗凝血效果的活性多糖、具有溶栓效果的活性蛋白、具有抗腫瘤效果的活性多肽等都已得到實驗證實,為單環刺螠高附加值產品的開發利用提供了科學依據。

作者:唐永政 煙臺大學海洋學院副教授、山東動物學會常務理事、煙臺生物工程學會秘書長

審核專家:張全勝 煙臺大學海洋學院 教授

統籌:劉雅丹研究員 全國首席科學傳播專家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