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资源-亚洲最新-亚洲最新网站-亚综合-国产成人精品亚洲77美色-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在线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今頭條!云南大理創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蒼山洱海間描繪“詩和遠方”

時間:2023-05-12 10:49:08    來源:中國旅游報    

原標題:蒼山洱海間描繪“詩和遠方”(主題)

——云南大理創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紀實(副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國旅游報記者 郭子騰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高臺社火實現活態傳承,鶴慶縣新華村銀器亮相滇西各大景區……近年來,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實現非遺活態傳承、整體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新局面,在蒼山洱海間繪出了一幅濃墨重彩的文化生態美麗畫卷。文化和旅游部今年1月公布了新一批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名單,大理文化生態保護區位列其中。

政策+資金 夯實保護基礎

2011年1月,大理州被列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十多年來,大理州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方針,積極探索民族傳統文化整體保護和開發利用的途徑。

“我們壓實屬地責任,州、縣分別成立大理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領導小組,制定相關實施方案,頒布實施《大理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確保實驗區建設和非遺保護有章可循、科學規范。”大理州政府有關負責人表示。

據介紹,大理州還加大資金投入,強化資金保障。在獲得中央專項補助經費5000多萬元的基礎上,省、州共配套專項補助資金2000多萬元。大理州政府整合縣、鄉財政和社會資金投入近2億元,建成大理州非遺館、南澗跳菜傳承展示中心等重點非遺傳承體驗場所。各縣(市)還通過資金補助、免費提供用房和場地等方式,為保護區創建創造有利條件,為各類非遺活動創造廣闊舞臺。

據了解,自大理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設立以來,大理州非遺代表性項目新增492項,代表性傳承人新增1810人,金字塔結構的保護名錄體系基本形成。當地積極落實代表性傳承人的傳承補助經費,不斷健全傳承人保障機制,建成體系化的傳承體驗設施265個。通過摸清底數、分類保護,一大批瀕危非遺得到有效傳承保護。

“全州已成立13個非遺保護機構,有注冊志愿者600多人,每個縣(市)都有固定的志愿者隊伍。基本上做到年年有計劃、月月有主題、天天有活動。”大理州非遺保護中心主任趙向軍介紹。

非遺+旅游 融合創新發展

一曲曲劍川白曲穿越千年依舊動人心弦;扎染包、扎染筆記本等文創產品成為受歡迎的旅游紀念品;一碗碗酸辣魚味美鮮香,是游客來大理必嘗的美食……近年來,大理州深入推動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

今年2月,為慶祝大理獲批云南首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這一殊榮,“非遺大理行,歡樂過大年”非遺集市活動在大理州喜州古鎮舉辦。集市上,26項非遺代表性項目亮相,百位非遺大師、民間藝人演繹非遺技藝。游客們走進集市,白族扎染、劍川木雕、鶴慶銀器鍛制技藝等非遺代表性項目匯聚一堂。非遺傳承人全方位展示非遺工藝,引導市民游客多維度感受非遺之美,讓非遺連接現代生活。

五一假期恰逢大理州三月街民族節,大理州各縣(市)結合自身資源特色,推出了“花鳥畫創作與教學作品巡展”、“千年古韻 禮衣華夏”天龍八部影視城漢服文化節等非遺旅游活動。全國各地的游客涌入大理,體驗傳承千年的三月街民族節、秀麗的蒼洱風光和濃郁的民族風情。據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統計,今年五一假期前3天,大理州共接待游客210.84萬人次,同比增長363%。

“近年來,大理州推出系列非遺主題旅游線路,建成10個非遺旅游示范點,許多特色非遺項目有機融入旅程,眾多傳承體驗設施成為非遺體驗游、非遺研學游的熱門打卡地。大理雙廊和鶴慶新華銀器旅游小鎮、云龍諾鄧、大理喜洲、巍山南街非遺旅游街區、彌渡文盛街旅游村寨等6個項目還入選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公布的2022年全國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優選項目名錄。”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趙薇介紹。

傳承+產業 扮靚大眾生活

大理州深入挖掘非遺的文化價值、社會價值和產業價值,更多大眾認知、認同非遺,自覺主動地參與非遺的傳承、保護和發展。同時,非遺保護與脫貧致富、提高大眾收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等多方面內容結合在了一起。

大理州積極培育非遺特色產業,帶動當地群眾增收致富。如今,大理、劍川、彌渡等縣(市)“非遺+傳習所+合作社”“傳承人+公司+農戶”等新模式逐漸形成;彌渡花燈戲、南澗跳菜等傳統戲劇歌舞類非遺代表性項目,不僅保持了藝術生命力,還給群眾帶來了致富渠道。

“非遺+產業”的模式也帶動了傳統工藝的振興。趙向軍介紹,大理傳統工藝工作站發揮示范帶動作用,開展了對話會、傳承培訓、講座、論壇等系列活動,長期與中央美術學院等高校合作,在技術改良、文創設計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培育了“李小白”手工銀壺、大理“瓦貓”等知名非遺品牌,傳統工藝走進現代生活。

大理州還建成了57個非遺工坊,讓不少非遺技藝家家可見、人人都會。如鶴慶銀器帶動9000余人從事銀器加工銷售,2021年產值約31億元;劍川木雕產業2021年實現產值約5.6億元,帶動2.3萬人就業。

白族扎染技藝傳承人段銀開致力于傳統工藝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2008年,我籌資開辦了大理市璞真白族扎染有限公司,后來又建立了大理市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館,收集整理傳統扎染圖譜1800多張,模板3600多塊,扎染制品700多件。如今,博物館每年接待游客近20萬人次。”

在段銀開的帶動下,村子里做白族扎染的人越來越多,也有不少年輕人加入進來。據介紹,大理市璞真白族扎染有限公司已為鄉村提供就業崗位35個,而且平均每年還有計劃外用工約2000人次;已舉辦白族扎染技藝培訓班12期,培養傳承人1500余人次。在培養和壯大非遺傳承人隊伍的同時,有效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就近務工和增加收入的問題。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