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资源-亚洲最新-亚洲最新网站-亚综合-国产成人精品亚洲77美色-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在线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執行上門強制槍斃”?那么無厘頭的詐騙信息,為什么依舊有人被騙? 世界新資訊

時間:2023-06-03 12:53:35    來源:科普中國網    

親,這里是XX購物平臺,恭喜您獲得了價值一萬元的大禮包,請輸入信息快速領獎,過期將無法兌換!”

估計,大多數讀者都曾經收到過類似的詐騙短信。隨著時代的發展,電信詐騙的手段和種類也變得更加五花八門,除了位居前列的招聘、網絡釣魚、投資和貸款等詐騙類型之外,最近扮演政府或是執法人員的詐騙者也是層出不窮,甚至搞出了啼笑皆非的“執行上門強制槍斃”的離譜鬧劇。


【資料圖】

不過,在看到這些新聞后,你可能只會揚起眉毛,搖搖頭,想知道這樣夸張的信息,這些已經被各種科普過的騙術,為什么依然會有人成為受害者呢?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那些導致人們容易上當受騙的心理元素以及該如何精準地發現騙局的方法!

01

這么無厘頭的騙局為什么依舊有人會上當?

我們經常會認為老年群體容易成為電信詐騙的受害者或被針對者。數據表明,65 歲以上的人群中有五分之一的人曾經有過類似的被騙經歷。

但這并不代表著年輕人就不會上當,人們往往會因為“我很年輕,不會被針對,更不會上當”的慣性思維而輕視騙局后的秘密。事實上,沒有人是百分百欺詐免疫的,因為這其中包含了眾多容易使我們落入陷阱的心理因素。

因素一:樂觀偏見

研究發現,在我們思考問題時會經常出現一種叫作“樂觀偏見”的思維傾向。簡單來說,就是相信自己比其他人要更幸運,更有可能遇到積極事件,而不是消極事件。例如“我很年輕,我不會被針對,更不會上當”的想法就是一種樂觀偏見的產物。這種自認為無懈可擊的錯覺,會在關鍵時刻模糊我們判斷的客觀性。

新加坡警方心理學家卡羅琳·米西爾在針對詐騙案件的調查中發現,很多受害者在和警方交談時,都會坦然提到“自己壓根就沒想過會遇到詐騙。”她認為,人們在生活中很少會將事情往壞處想。這種樂觀的偏見傾向會阻礙大腦作出理性的判斷,導致被騙的可能性提高

因素二:信息處理路線

新加坡管理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肯尼斯·譚,在針對詐騙的研究中提到了人類大腦在接觸外部信息時有著固定的兩種處理路線。

第一、中央路線,經過該路線的信息將受到更深層次,更合乎邏輯的處理,但會消耗大量的腦力資源,一般在我們主動集中注意力或頭腦清醒冷靜的情況下啟動。

第二、外圍路線,經過該路線的信息將受到淺層次,基于情感的處理,對腦力消耗較低,更像是一種不經意的情感反應。

而詐騙者會在信息中加入,“過期將無法兌換、如果不馬上轉賬,就會立刻把你的隱私發到網上”等緊迫感十足的話術,讓我們產生危機或恐懼的情緒,從而激活外圍路線,逼迫受害者需要作出快速且感性的決定。

因素三:真相偏見

真相偏見是一種傾向于相信身邊的人說的都是真話,而并非謊言的信任感。這種信任并非來源于我們相信人性的善,而是來自于內心中的孤獨與尋找歸屬感的需求。

生活中越是自感孤獨,缺乏社會支持與被重視的人,越容易因為詐騙信息中包含了“親、親愛的、尊敬的客戶”等等拉近彼此關系的話術,而感受到一種很親切一定不是騙子的錯覺,從而產生對其毫無依據的信任

02

該如何發掘生活中的騙局?

肯尼斯·譚教授在研究中發現,無論是直接的受騙者,還是網上看到他人被騙的旁觀者,人們很難從這些案例中學習到什么有用的經驗。相反,對于那些受騙者而言,他們會再次上當的幾率甚至會更高。而隨著科技近幾年的進步,詐騙者能夠使用的手段也變得更加先進,例如,由AI生成的虛假圖片、視頻、新聞信息等方式,更是在挑戰著人們的判斷力,所以,是時候也要為自己的防詐騙系統更新一下。

一、偵查“危機感”的建立

危機感的產生是很多人上當受騙的主要原因之一。無論是兌換大獎、還是害怕個人信息被公開,越是稀缺的,急迫的信息就越容易讓我們喪失理性的決策能力。

所以,時刻偵查自己在瀏覽、接受到信息時的情緒反應,發掘那些在遇到有著急迫期限的莫名信息,或是在街上有人向你介紹參加促銷活動時,自身內心產生的壓力、焦慮、緊張或害怕失去此次機會的感受,可以有效提高你決策的客觀性。

二、發現“相似性”的出現

人們傾向于喜歡那些和自己一樣、有著相同身份經歷的人與事,相似性越強,越能激發我們的信任感。而詐騙者則通過使用話術,例如詢問你的老家是哪里的,然后再說“咱們是老鄉”,詢問你是不是第一次中獎,然后再和你分享自己也中過獎的經歷,甚至在面的面交流時,會故意模仿你的動作和語氣,讓你無意識地對他們產生信任感。所以,學會發現這些建立相似性的詞匯、動作,理性判斷自己莫名好感出現的原因,可以為你提供一面堅固的詐騙“防火墻”。

三、掌握“真實性”的檢驗

學會查證信息的真實性是避免成為“偏聽偏信”類型受害者的好方法。在遇到突然出現的喜事時,盡早擺脫樂觀偏見所帶來的情緒影響,保持冷靜客觀的態度。

對于那些可疑但卻讓你感興趣的信息,請在網絡中搜索查詢相關的資訊或及時向身邊的親朋好友詢問

遇到那些有著“官方背景”的信息,請及時和當地的有關部門進行核實,這些方法都能幫助你提升對虛假信息的判斷能力,降低成為詐騙受害者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Dreborg S. (2013). Redovisat forsknings fusk bara top pen av isberget? [Reported research fraud just the tip of the iceberg?]. Lakartidningen, 110(37), 1584–1585.

作者|唐義誠北京中科普心理心理健康促進中心 副主任

審核|樊春雷中國科學院心理所 副研究員

標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