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13年,《阿凡達》續作終于與觀眾見面。“潘多拉星”生態系統為何讓人感覺既陌生又熟悉?我們從中能找到哪些地球動物的影子?
(相關資料圖)
撰文/馬之恒(科普作家)
編輯/丁林
經過13年的漫長等待,科幻電影《阿凡達》的第二部《水之道》終于在這個冬天和我們見面了。當鏡頭再度從“潘多拉星”的密林上空掠過,我們便再度沉浸于影片中那個神秘的世界。這種仿佛漫游于異星的體驗,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導演詹姆斯·卡梅倫和他的團隊精心搭建的“舞臺”——他們為這顆星球創造出了一套充滿奇觀感,又符合生物學規律的生態系統。
▲《水之道》劇照
“各居其位”的生態系統
潘多拉狐猴在森林上方,利用茂密的樹枝攀援前行;錘頭雷獸在林間游走,碩大無朋的體型使它不必擔心與食肉動物正面對決,但它仍然需要提防閃雷獸的突襲……盡管作為影片主角的納威人還沒有出場,但如同自然紀錄片一樣優美,而且看上去相當真實的異星叢林,已經足夠讓人著迷。▲兇猛的閃雷獸(圖片來源:avatar.com)
十多年之前,當第一部《阿凡達》開始拍攝的時候,卡梅倫和他的團隊就面臨著一個艱難的課題——他們需要為電影故事發生的“潘多拉星”創造出一套既有陌生感,又要顯得真實可信的生態系統。按照電影的設定,潘多拉星是一顆氣態巨行星的衛星,因此它的重力要比地球低一些,這就意味著當地的動物和植物有可能長得更加高大。另一方面,潘多拉星的夜晚不像地球一樣有月光照明,而是只有氣態巨行星反射的偏藍色的光線,這就使很多生命具有發光的能力,用以在夜間找到同類、協作捕食或是嚇阻敵害。基于這樣的“底層設定”,卡梅倫的團隊構想了一系列習性各異的動物,并使它們在異星的生態系統里各居其位。我們知道,地球上的動物幾乎都能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建立起聯系,比如兔子吃草,狐貍吃兔子,狼可能會吃狐貍和兔子。被草儲存的太陽能,就通過這樣的捕食關系,在地球的生物圈中流淌。如果我們將生物圈想象成一個巨大的公司,那么每一類動物都會在其中擁有自己的“工位”。某一類動物的滅絕,就如同它從大自然這家公司“離職”,而新的物種又很快會演化出來,填補滅絕的動物留下的生態位,就像公司會因為有人離職而招募新人一樣。在漫長的地球歷史上,這樣的演替已經發生過無數次。而在《阿凡達》的幻想世界里,以地球上的動物為原型的種種生命,也組成了一套簡單又合理的食物網——擁有血盆大口和滿身肌肉的閃雷獸,如同地球上的獅子,雄踞于陸地食物鏈的頂端;在它之下,是蝰蛇狼這樣成群結隊獵食的小型肉食獸。▲蝰蛇狼(圖片來源:avatar.com)
以植物為食的動物,則擁有各自的生存之道。錘頭雷獸的體型兩倍于地球上的非洲象,它的形象融合了地球上的犀牛和它在史前時代的“親戚”,已經滅絕的古哺乳動物雷獸,再配上有些像雙髻鯊的“錘頭”,就組成了一頭威猛而暴躁的巨獸。
▲錘頭雷獸的體型兩倍于地球上的大象,它的形象融合了現實生活中的犀牛、雙髻鯊和已經滅絕的哺乳動物雷獸性情溫馴的孔雀鹿,則選擇了類似地球上某些蝴蝶的策略,以擬態在危機四伏的密林中求生。這種看上去有些像鹿的動物,在頭和脖子相連的位置,有一張類似傘蜥的皮膜,當它完全展開的時候,上面的兩個巨大的黑點便酷似閃雷獸的眼睛,會讓小型肉食動物知難而退。
▲孔雀鹿(圖片來源:avatar.com)六足動物唱主角
如果仔細觀察,我們可以從《阿凡達》中出現的每一種動物身上找到一些地球動物的影子。這是因為,地球上目前生活的大約150萬種動物,還有數倍于此的史前動物,為創造潘多拉星上虛構的動物提供了充足的素材。但或許是為了營造出強烈的陌生感,潘多拉星上的動物大多擁有兩對前肢和一對后肢。無論是叢林中的走獸,天空中飛行的刺蝠、伊卡蘭和魅影,還是《水之道》中出現的伊魯、掠波翼龍和圖鯤等海洋動物,都有著演化成不同形態的6條肢體,來幫助它們適應不同的環境。
▲掠波翼龍的生活方式類似于飛魚,形象融合了旗魚的身體和類似于翼手龍的頭部,但又有意加上了牙齒如果仔細觀察,我們還可以發現一些有趣的細節。伊卡蘭和魅影都是需要長距離高速飛行的動物,它們的兩對翅膀更像地球上蝙蝠的翅膀,厚實的皮膜被每一根“手指”支撐起來,讓它們的翅膀既靈活又有力。相比之下,刺蝠的翅膀則更接近于已經滅絕的翼手龍,只是用一根小拇指挑起的皮膜,雖然可以方便地包裹住身體,但在飛行的時候就不那么靈活了。所以,電影中的刺蝠往往只能在低空徘徊,或是利用廢棄的建筑物棲身。▲雖然同為飛行動物,但圖魯克(魅影)、伊卡蘭和刺蝠的翅膀結構還是有一定的差別。前兩者的翅膀被所有的手指支撐,類似于現實生活中的蝙蝠 ;刺蝠的翅膀則只由小拇指支撐,類似于已經滅絕的翼手龍在叢林里和平原上奔跑的重鎧馬,有著和地球上的馬相差不大的修長肢體;強壯的錘頭雷獸,以及全身覆蓋著厚皮,頭部上下各有一支角的斯塔姆獸,則擁有粗大的肢體來支撐身體,同時提供快速奔跑的爆發力。至于《水之道》中出現的那些海洋動物的肢體,則演化成了適合劃水的鰭腳。
▲重鎧馬(圖片來源:avatar.com)供青少年騎乘的伊魯,如同縮小版的蛇頸龍;而巨大的智慧生物圖鯤,則是以地球上的座頭鯨為藍本,配上類似海豹后肢的尾巴,以及取材于遠古時代甲胄魚的甲殼拼合而成。當人類的圖鯤捕獵船射出裝有烈性炸藥的鉤矛,擊殺圖鯤以獲取長生不老藥的時候,激烈的海上搏斗,便如同地球上19世紀的蒸汽捕鯨船追獵巨鯨的場景,在未來的異星海洋上重現。
▲伊魯(圖片來源:avatar.com)展現演化的力量
地球上形形色色的動物是被大自然的力量經過漫長的時間,塑造成了如今我們見到的模樣。而在兩部《阿凡達》電影用大約6個小時勾勒出來的幻想世界里,我們同樣可以發現演化的力量。在影片中,絕大多數動物的頭上,都有兩個可以進行神經對接的“接口”;而且,很多陸地動物的呼吸孔,都出現在動物的胸部。這或許可以說明,在潘多拉星上的遠古時代,重鎧馬、錘頭雷獸、斯塔姆獸、伊卡蘭和魅影等很多差別巨大的動物,曾經有一個共同的祖先。為了適應不同的生活環境,它的后代被大自然塑造成了不同的樣貌,只有神經接口的數量和呼吸孔的位置沒有發生改變。
▲斯塔姆獸(圖片來源:avatar.com)但就像地球上的鯨類會讓鼻孔移到頭頂,以便換氣時只需讓頭頂露出水面,潘多拉星上適應海洋生活的圖鯤,也發生了類似的演化。當男主角的兒子意外地被一頭流浪的圖鯤所拯救,他以為自己被送上了海邊的礁石,定睛一看才發現自己正身處于圖鯤的呼吸孔旁邊。這個有趣的細節,成了他與這頭圖鯤建立友誼與羈絆的起點。▲圖鯤(右圖)是潘多拉海洋中的巨無霸,它的形象以座頭鯨為原型,尾鰭又有些像海豹的腳擁有“一對半”手臂的潘多拉狐猴,則暗示了納威人的起源。不同于潘多拉星上的大多數陸地動物,納威人只有一個神經接口,使用臉上的鼻子來呼吸,而且像人類一樣只有雙臂,每只手上則只有4個手指。他們為何擁有這種看上去“特立獨行”的樣貌,或許可以從潘多拉狐猴身上找到答案。這種和納威人有幾分相似的小動物,也只有一個神經接口,而且呼吸孔變成了面部中央的鼻子;它們的小臂分成兩個“枝杈”,大臂則像人類和納威人一樣,已經“合二為一”。也許,在潘多拉星的遠古時期,潘多拉狐猴與納威人曾經有過一個共同的祖先。為了適應叢林中攀援樹木的生活,它們的呼吸孔從胸部逐漸挪到了頭部,原本的兩對手臂也發生了變異,合并成更為有力的大臂,來帶動兩個不失靈活的小臂,在叢林里迅速行動。而后,在某個特別的時間點,潘多拉狐猴與納威人又分道揚鑣,就像地球上的人類與黑猩猩“人猿揖別”一般。▲潘多拉狐猴(圖片來源:avatar.com)《阿凡達》精心構建的幻想世界,如同現實生活中生物圈的投影。它不僅帶給我們一種奇觀感,也讓我們重新審視地球生命演化的歷程。人類能夠成為智慧生命,站在地球生物圈的頂端,只是漫長演化歷程中的偶然事件。如果讓地球的歷史從頭來過,智慧是否會出現在海洋當中?人類是否會和其他的智慧生命分享地球?兩部《阿凡達》電影中瑰麗的想象背后,其實蘊含著引人深思的話題。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新華全媒+|賞跨年大展品文藝新年新年到來之際,由遼寧省公共文化服務中心主辦、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和日本東京富士美術館共同承辦的跨年
2023-01-02 05:50
原標題:北京新年音樂會如約開幕(主題)國家大劇院恢復線下演出音樂廳再現座無虛席(副題)北京晚報訊(記者高倩)昨晚,長安街燈火通明,人
2023-01-01 18:52
原標題:工人體育場嶄新亮相經典畫面全程回放(引題)北京衛視跨年演唱會名曲重溫喚起時光回憶(主題)北京晚報記者邱偉《踏上新征程——2023B
2023-01-01 17:40
原標題:新年音樂會重啟國家大劇院線下演出各大劇場“應開盡開”新年新氣象,2023年北京新年音樂會昨天(2022年12月31日)在國家大劇院舉辦,
2023-01-01 15:40
原標題:火樹銀花不夜天福建閩侯萬發煙花點亮2023央視網消息:為了迎接新年到來,今天(1月1日)零點,在福州市閩侯縣的閩越水鎮景區,萬發炫
2023-01-01 15:38
原標題:亮點提前看!總臺今日轉播2023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一年一度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將于2023年1月1日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拉開帷幕,來自奧地利的
2023-01-01 15:44
原標題:河南加強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中新網鄭州1月1日電(楊大勇)文物大省河南近日出臺新舉措,從強化文物資源管理和文物安全工作、加強文物科
2023-01-01 13:42
原標題:中國各地舉辦多種民俗活動迎新年央視網消息:在2023年到來之際,中國各地舉辦多種民俗活動,迎接新年的到來。河南開封一系列原汁原味
2023-01-01 13:36
原標題:陜西西安大唐不夜城客流量漸多迎新氛圍濃元旦假期,全國各地舉行活動迎接新的一年。跨年夜,在陜西西安大唐不夜城,客流量漸多,迎新
2023-01-01 13:42
原標題:從創世神話人物圖像探究中華文明之源(主題)“遂古之初——中華創世神話人物圖像展”登陸新華文創·光的空間(副題)文匯報記者范昕
2023-01-01 11:35
原標題:“只此敬畏,才對得起觀眾”北京青年報記者?田婉婷2022年,傳統文化在經典舞臺藝術領域大放光彩,也讓人們產生了更深入的思考:如何
2023-01-01 11:48
原標題:國家電影局:2022年度全國電影總票房300 67億元總臺央視記者曹巖國家電影局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度全國電影總票房為300 67億元,其中國產電
2023-01-01 11:54
原標題:保利天歌交響樂團精彩演繹(引題)新年音樂會“中西合璧”(主題)今晚報訊(記者翟志鵬攝影姚文生)昨日,保利天歌交響樂團在天津大
2023-01-01 09:56
原標題:以傳統魅力展時代風采(引題)央視新年戲曲演唱會今晚亮相(主題)今晚報訊(記者劉桂芳)在新年到來之時,央視戲曲頻道《龍鳳呈祥—
2023-01-01 09:53
原標題:孫敬凱執棒保利天歌交響樂團(引題)眾名家加盟天籟2023新年音樂會(主題)今晚報訊(記者高麗)保利天歌交響樂團昨晚由青年指揮家孫
2023-01-01 09:48
原標題:《劇院魅影》中文版年中從申城開啟全國巡演(主題)上海大劇院首演場次達三十九場,全國首輪巡演預計達兩百場(副題)文匯報記者姜方
2023-01-01 09:48
原標題:吳卓羲:離巢8年,終于有資格挑角色羊城晚報記者胡廣欣2022年,吳卓羲帶給觀眾不少驚喜。他先是在《披荊斬棘2》展現出“大灣區喜劇人
2023-01-01 09:49
原標題:2023年書香天津主題系列活動(引題)慶元旦賀新春傳統文化伴你行(主題)天津日報訊(記者仇宇浩)為了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023-01-01 08:40
原標題:3萬市民首鋼園跨年迎新北京日報訊(記者李洋)昨晚,3萬人次市民夜聚首鋼園,在炫目的光影秀中跨年迎新。當晚,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3-01-01 08:38
原標題:國家院團廣泛開展新年文化演出活動新的一年,有一些朋友利用假期旅游休閑、放松身心,也有不少朋友選擇文化過節,走進音樂廳、劇院等
2023-01-01 08:50
原標題:天塔元旦跨年燈光秀為市民送上新年祝福(引題)投影孩童畫作種下希望種子(主題)今晚報訊(記者王洋?攝影曹彤)天塔昨晚以一場元旦
2023-01-01 08:38
【人在他鄉·打工文學擷英94】原標題:第一次打工曹祖興我是個下肢殘疾人,2008年4月份,我在一本雜志上看到廣東省東莞市一家工藝品廠的招工啟
2023-01-01 07:43
原標題:千古一堰宋揚每一滴水都逃不出造化安排,每一條江河都奔流不息,或萬馬齊喑、粗獷奔騰,或夾岸桃花、溫婉無聲。有一條江,曾被視為長
2023-01-01 07:38
原標題:家書抵萬金劉兵近日,收到堂兄寄來的一封紙質書信。堂兄現在在浙江寧波,由于疫情的原因,我和他已經有兩年春節未能回到老家團聚。有
2023-01-01 06:32
【視線】原標題: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愿意了解天壇、了解中軸線文化——(引題)北京東城多元場景打造文化消費新地標(主題)工人日報—中工網
2023-01-01 0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