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资源-亚洲最新-亚洲最新网站-亚综合-国产成人精品亚洲77美色-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在线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從殷墟甲骨到明清檔案,古文獻“四大發現”正式開展

時間:2023-02-16 11:54:36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殷商甲骨文、居延漢簡、敦煌遺書、明清檔案382件珍貴文物首次薈萃一堂(引題)?


(資料圖)

古文獻“四大發現”正式開展(主題)

北京日報記者 李洋

昨天,國家圖書館開年大展——“二十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展”在國家典籍博物館正式開展。自1月14日預展以來,已吸引4.6萬人次前來參觀。尤其在春節期間,掀起了觀展熱潮。伴隨展覽持續,許多珍貴展品的故事也被越來越多愛好者津津樂道,在線上線下討論。

上世紀初中國古文獻的“四大發現”,指的是殷商甲骨文、居延漢簡、敦煌遺書、明清內閣大庫檔案。展覽首次將“四大發現”分藏于各處的珍貴文物共249種、382件薈萃一堂,也是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研究院之間打破資源壁壘,突破地域限制,同心協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新嘗試。

并非所有甲骨都會鉆燒

“恭喜大王,今日田獵獲豕一!”在模擬占卜臺前,觀眾在大屏幕上點選相應內容,就會看到龜甲被炙烤、開裂的動畫,一覽甲骨占卜的全流程。然而,亮相展覽的著名甲骨“四方風”上卻無絲毫鉆燒痕跡,它曾因此被懷疑過“身世”。

這是一片牛肩胛骨,骨面清晰可見24字(另有4字殘缺),翻譯過來就是“東方曰析,風曰協;南方曰夾,風曰微;西方曰夷,風曰彝;北方曰宛,風曰伇”,是有關四方神及風神的記載。

3000多年前的古人已能參照草木禾谷生長的特點衍生出析、夾、夷、宛四方神名,以名字分別象征萌生、長大、成熟、收藏。在四方神名后面的協、微、彝、伇四字,類似風力等級劃分。協是和煦之風,微是微弱之風,彝是大風,伇是烈風,令今人嘆為觀止。

這件文物也證明甲骨不僅用來鉆燒占卜,也曾用于記事。

漢簡上發現絲綢之路佐證

“七八五十六、六八卌(xì)八、五八卌、四八卅(sà)二……”這是一片寫于紅松木簡牘上的乘法口訣。來自甘肅簡牘博物館的居延漢簡生動展示了居延地區,原漢代邊塞屯戍的軍隊面貌。其中大量學習知識的簡牘,見證了屯戍吏卒在艱苦條件下堅持學習的故事。比如一個寫了天干地支紀年法的簡牘上,就有明顯的錯別字,學者就此推測,這個簡牘不是正式的日歷,而是戰士們學習歷法的“作業”,展現出他們學習的過程。此次展覽上,參觀者就可以看到算數簡、歷法簡、里程簡等。

“長安至茂陵七十里,茂陵至茨置卅五里,茨置至好止七十五里”。其中一片里程簡上還記載了從長安出發到河西張掖郡氐池縣所經地縣驛置的名稱,以及各地之間的具體里程,這是研究漢代絲綢之路的重要佐證。

乾隆去世前兩天曾“元旦”開筆

“元年元旦海宇同禧和氣致祥豐年為瑞”“十四年元旦早平金川奏凱班師大吉”“六十四年元旦萬象更新三陽開泰和氣致祥”,這分別是清乾隆皇帝在自己24歲、37歲和89歲“元旦”開筆時所寫下的心愿。

“元旦”開筆是清宮的禮儀習俗。每逢“元旦”(農歷正月初一)丑時,皇帝拈香后到養心殿東暖閣書寫新年愿望。細觀展出的三份“元旦”開筆,可清晰看出乾隆在青年、中年、垂暮時書法的變化,尤其在去世前兩日寫下的那份,已運筆無力、字跡潦草,可以算得上他的絕筆了。由于“元旦”開筆寫好后由皇帝親筆畫押封存,生前死后都不再輕易開啟。

二十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展,由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敦煌研究院、甘肅簡牘博物館、國家圖書館(國家典籍博物館)聯合主辦,伴隨展覽展出,線上知識普及活動和線上展覽也將逐漸開展,滿足遠程觀展需求。

標簽: 居延漢簡 珍貴文物 薈萃一堂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