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今起實施 公眾參與成為聚焦點(引題)?
百姓參與中軸線保護呈現多種形式(主題)
【資料圖】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崔毅飛 蔣若靜 解麗
奮進新征程 喜迎二十大 領航中國
編者按
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軸線申遺是重要抓手。《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簡稱《條例》)已由北京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九次會議于2022年5月25日通過,自今天起施行。在這部地方法規中,整整用一個章節,明確了“傳承利用和公眾參與”的具體措施。十年申遺路,記錄著全社會對中軸線從認知到理解、從宣傳到“沉浸”的過程;這個過程,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腳步與進程。北京青年報記者在《條例》實施之日,梳理了中軸線保護與申遺中的部分公眾參與的案例,力圖展現首都老城保護深厚的群眾基礎。
中軸線申遺列入2018年中考題語文試卷;北京雨燕列入2022年高考考題;首屆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大賽作品累計達到35433件,5000余名參賽選手來自全國18個省及直轄市,覆蓋“老、中、青、小”四代人……從2011年北京市提出中軸線申遺,至今已有11年,北京以中軸線申遺為抓手,帶動老城整體保護,取得了“文物保護與文化惠民的雙贏”。
遺產騰退開放
讓老百姓認知中軸線
最近5年,北京市先后完成太廟、社稷壇、天壇、景山、皇史宬、宏恩觀的騰退工作,修繕開放了景山壽皇殿建筑群,整體貫通中軸線南段御道景觀。其中,太廟、先農壇核心區內市屬機關單位辦公用房全部騰退拆除。多處遺產點的騰退開放,促進了公眾對中軸線的整體認知水平的提高。
9月24日,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舉辦2022先農壇一畝三分地秋收體驗活動,邀請十組家庭下田收割農作物,今秋以收割黍(shǔ)子為主。據北青報記者了解,先農壇“一畝三分地”自2018年騰退恢復,每年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都會在此舉辦農耕文化活動,成為中軸線上獨特的惠民項目。此外,2020年開放的景山壽皇殿等也讓游客們加深了對中軸線“精美樹池”的獨特景觀的認知。今年7月底舉辦的首屆北京文化論壇,還專門設置了“中軸線沿線點位”,嘉賓們從永定門一路來到鐘鼓樓,盡閱中軸線風貌。
各類特色展陳
讓老百姓感受中軸線
除了遺產點向公眾開放,社會上各類展陳也給老百姓提供了頗具特點的認知中軸的路徑。例如,2020年11月19日至12月20日,由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和北京青年報社在景山公園觀德殿聯合主辦的《中軸現時與愿景》展覽就為老百姓從一個新的角度認知中軸打開了一扇窗。這個展覽以“媒體聚焦中軸線 回望十年申遺路”為主線,梳理出“老百姓的感情軸”“老城保護的牽引軸”“首都建設的發展軸”為內涵的“中軸情結”。展覽歷時一個月,接待觀眾3萬余人。
在2021年年初召開的北京市十五屆人大四次會議上,由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城市建設環境保護辦公室、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北京青年報社聯合承辦的《擦亮歷史文化金名片 北京名城保護再出發》北京名城保護條例展覽在北京會議中心開展,在展覽的“人居畫卷”部分,晨曦中的鐘鼓樓、夕陽下的故宮角樓、夜色里的永定門……中軸線各大地標依次亮相,引發社會廣泛關注。今年1月28日,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辦公室、北京青年報社還聯合發布了“2021年度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十大看點”,排名第一位的就是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駛入“快車道”:2021年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順利推進,印發中軸線風貌管控城市設計導則,全力推進中軸線環境整治等。
數字賦能
讓公眾沉浸中軸線
隨著北京數字標桿城市建設高速推進,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場景應用聚焦中軸線申遺。數字技術的運用,讓公眾對于中軸線的體驗更具沉浸感。
今年8月,西城區文旅局攜手北京河圖推出“萬象中軸”數字文化體驗項目。市民、游客下載專用App,在萬寧橋鎮水獸化身的“水靈龍”引導下,可體驗虛擬與現實結合、歷史與當下輝映的數字中軸新景觀,感受“活”起來的中軸線文化。“這種數字化應用在給中軸線帶來更好展現形式的同時,大大降低了中軸線文化理解的門檻,為社會公眾了解中軸線提供了更便利的平臺,將為中軸線申遺凝聚更加廣泛的社會參與。”西城區文旅局局長靳真說。
在東城區,自8月26日以來,鼓樓推出“時間的故事”展覽,新型的沉浸式數字展吸引了不少市民前來“嘗鮮”。該展覽共展出10件藏品,48件輔助展品和裝置,6個數字影片和12個交互體驗展項,融知識性、科技性、互動性為一體。觀眾可以在懸浮于空中的“報時更鼓”和“永樂大鐘”前,體驗虛擬擊鼓、撞鐘;可在“四九城里聽鐘聲”展項前,收聽乾隆京城圖中不同位置的鐘聲,感受當年“鐘聲十里,莫不聳聽”的盛況;可在觸摸屏上揭開日晷(guǐ)、銅刻漏、碑漏、時辰香的計時原理和精巧構造,讀懂箭尺、12時辰和24節氣;還可以選播曾經回響在“鼓樓前”的多種老北京叫賣聲;“北京中軸線”VR體驗裝置,還能幫助攀爬困難的觀眾體驗登臨鼓樓二層、自由漫游二層展廳并遠眺中軸線。? ?文/本報記者? 崔毅飛? 蔣若靜? 解麗
案例
高二學生拍攝中軸線建筑的日月星辰
《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明確,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北京中軸線的責任和義務。北青報記者發現,通過展覽、講座、賽事等活動,公眾對于中軸線的認知逐步深化,更有人主動參與到中軸線文化的傳播中。
6月11日,北京市文物局、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辦公室啟動“第二屆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大賽”,大賽設置場景業態、助力申遺、視覺影像、文創產品、數字文創五大賽道。其中有一組參賽攝影作品,以中軸線的星空為主題,作者是人大附中朝陽分校的高二學生楊天霖。
楊天霖的母親介紹,今年8月,她去中軸線大講堂聽了關于“北京中軸線大賽助力中軸線申遺”的講座,思考能為中軸線申遺做些什么,“回家后,我和先生、孩子一起分享了講座內容,決定從孩子近期學習的天文攝影入手,拍攝一組中軸線主要建筑的日月星辰,隨之起動為期一個月的拍星空計劃。”
從永定門一路向北,天壇、正陽門、天安門、午門、角樓、景山萬春亭、地安門大街、鼓樓、鐘樓,楊天霖的周末和假期,每晚都泡在中軸線上。“通過此次星空拍攝活動,孩子用腳步丈量中軸線,對其歷史、文化有了親身體驗,現在對中軸線上的建筑更是如數家珍。因為這次拍攝活動,還鍛煉了孩子的組織能力,他在這個月成為學校天文社團的團長和古建筑社團的副團長,在他的帶動下,有更多同學認識了北京中軸線。”楊天霖的媽媽說。
內存
《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今起施行
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已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遺產預備名單》,加強立法保護是申報世界遺產的必要環節。為此,《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已由北京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九次會議于2022年5月25日通過,自2022年10月1日起施行。
《條例》共五章三十一條,分為總則、保護規劃和保護措施、傳承利用和公眾參與、法律責任、附則。在立法思路方面,一是對標國際公約關于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要求,依法保障中軸線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二是堅持科學保護、合理利用、可持續發展理念,妥善處理保護與利用的關系;三是重點解決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四是做好與城鄉規劃、文物保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等相關法律法規的銜接。
如何定義北京中軸線?《條例》第二條明確: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是指北端為北京鼓樓、鐘樓,南端為永定門,縱貫北京老城,全長7.8公里,由古代皇家建筑、城市管理設施和居中歷史道路、現代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間共同構成的城市歷史建筑群。
北京中軸線的保護對象包羅萬象。《條例》中明確其建筑物由北向南依次為:北京鼓樓、鐘樓、地安門外大街、萬寧橋、地安門內大街、景山、故宮、太廟、社稷壇、天安門、天安門廣場建筑群、正陽門、前門大街、天橋南大街、天壇、先農壇、永定門御道遺存、永定門等。此外,依托中軸線標志建筑構成的景觀視廊,與中軸線密切相關的水文化遺產、其他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筑、歷史名園、古樹名木等歷史文化資源,相關的國家禮儀傳統、城市管理傳統、建造技藝傳統、民俗文化傳統等,也都列為中軸線的保護對象。
《條例》第六條明確“市文物部門”主管北京中軸線的整體保護工作。此外,《條例》對標國際公約,提出一系列保護要求和保護措施,包括編制保護管理規劃,劃分遺產區和緩沖區,針對各類保護對象提出具體保護要求等,并從資源調查和保護監測、考古勘探、工程建設、騰退改造、應急保障等方面,規定了全方位的保護措施。
對話
在原址保護文物
更容易留住鄉愁
今年67歲的范來友,生長在鐘鼓樓腳下的鐘樓灣胡同,聽鴿子哨長大的他,見證了中軸線半個多世紀的變遷。范老在2020年底曾經以生活在中軸線附近的“老北京”的身份登上了本報2020年底舉辦的《中軸現時與愿景》展覽。近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再次采訪了他。
北青報:保護北京中軸線,給您的生活周邊帶來了哪些改變?
范來友:近些年來,能看到城市綠化、路面、照明要比以前好。尤其是家門口的鐘鼓樓,維修養護的頻次比過去高,能感受到國家越來越重視文物。在鼓樓最新的“時間的故事”的展覽中,通過觸摸屏可以了解鐘鼓樓的前世今生,這樣的展陳體驗以前不曾有過。我覺得這種數字化的形式挺新穎的,讓人對中軸線的理解更加深入了。
北青報:您是否參與過保護中軸線?
范來友:前年北青報記者采訪我時我就介紹過,兒時的鐘鼓樓就像少年宮,學生們在里面看書、打克朗棋、表演自編自演的獨幕話劇。放學后,到鼓樓北門外的茶館兒,花上2分錢喝一碗大碗茶,5分錢聽一回評書,聽老人們講北京城建造和鑄鐘娘娘的故事,一晃就過去半個多世紀。近些年,國家在保護鐘鼓樓的過程中,曾就鼓樓大廳的保護利用征求當地居民的意見,對于我個人來說,這樣的建言獻策,應該算是一種公眾參與。
北青報:對于北京中軸線和老城風貌,您心存哪些期待?
范來友:我家到我這輩人,已是第三代居住在鐘鼓樓旁。希望北京在發展過程中,能留下更多的原住民、老街坊。此外,老百姓喜歡真實的東西,希望更多文物能得到原址保護,這樣才能留住鄉愁,例如,煙袋斜街有一個老郵筒,至今立在路旁,如果將它移到博物館,就丟失掉很多情感記憶。總而言之,我希望老城可以靜下來、變得更有韻味。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今起實施公眾參與成為聚焦點(引題)?百姓參與中軸線保護呈現多種形式(主題)文 北京青年報記者崔毅
2022-10-02 07:28
原標題:工人的畫(第1730期)平凡榜浙江高曉建亮點北京蘇凝移動“靶”陜西李天躍人民公仆內蒙古李建軍并非游戲陜西姬大利到處都是五指山黑
2022-10-01 15:48
原標題:園博館展出“物上山水”北京日報訊(記者任珊)由中國園林博物館、沈陽故宮博物院聯合主辦的“物上山水”展,近日在中國園林博物館二
2022-10-01 15:39
原標題:三峽文物保護工程已實施考古發掘項目994項中新網重慶9月29日電(記者鐘旖)重慶考古成果新聞發布會29日在當地召開。重慶中國三峽博物
2022-10-01 06:34
原標題:紀錄片《鶴舞長江》致敬“中國創造”建設者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趙亮9月22日,白鶴灘水電站傳來喜訊——8號機組順利通過并網調試72小時
2022-10-01 05:47
原標題:考古成果的濃縮呈現中國有“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找到具體的實證,靠的是幾代考古人篳路藍縷、上下求索。
2022-09-30 15:37
“新國潮”原標題:“剪”出人生精彩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黃敬惟?正方形紅紙沿對角線折兩次,順著邊緣先剪出花瓣輪廓,再用一簇細密的放射狀紋
2022-09-30 15:27
原標題:終南山下,被“藝術鄉建”改變的村莊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斌、張健這是一場長達5年的“藝術鄉建”。2018年,西安美術學院教授武小川帶領
2022-09-30 15:26
原標題:文旅部:2021年全國共有各類文化和旅游機構31 21萬個中新網9月30日電據文化和旅游部微信公眾號30日消息,十年來,文化和旅游機構保持
2022-09-30 15:39
原標題:國家版權局發布2022年度八批重點作品版權保護預警名單中新網9月30日電據國家版權局29日消息,2022年度第八批重點作品版權保護預警名單
2022-09-30 15:39
原標題:《航拍中國》第四季啟播光明日報北京9月29日電(記者牛夢笛)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紀錄片《航拍中國》第四季啟播儀式29日在北京舉行。中宣
2022-09-30 09:49
原標題:系列微紀錄片《京味》播出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苗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出品、北京廣播電視臺制作的中英雙語系列微紀錄片《京
2022-09-30 09:42
原標題:探民族風格百年路繪中國動畫新傳奇說起中國經典動畫,不論男女老少都會如數家珍:《大鬧天宮》《哪吒鬧海》《小蝌蚪找媽媽》《三個和
2022-09-30 08:49
原標題:返回人類的童年林頤閱讀《中國精怪故事》(南京大學出版社),有一瞬間,我仿佛回到了童年。想起小時候,我在外公的小屋里四處游蕩,
2022-09-30 07:25
原標題:《辭海》網絡版2 0在滬發布新民晚報訊(記者徐翌晟)《辭海》網絡版2 0昨天在上海社會科學館發布,基于《辭海》內容的智能硬件產品“
2022-09-30 07:29
原標題:北京歌舞劇院項目正式開工(主題)期待“藝術之舟”揚帆(副題)北京晚報訊(記者韓軒)今天上午,北京歌舞劇院建設項目在朝陽區雙井
2022-09-29 16:48
原標題:數字化微痕提取長城碑刻首次完成(引題)?54塊長城碑揭秘長城營建幕后(主題)北京晚報訊(實習記者何蕊)國內首次采用微痕提取技術
2022-09-29 16:41
原標題:《小燈塔人物傳記》出版人民日報海外版電?(華生)今年開學季,新東方童書推出了《小燈塔人物傳記》系列“彩繪注音版”第一輯,為1-3
2022-09-29 16:48
原標題:故宮國博聯手辦展大場面小展品都堪稱“重器”(引題)?400余件壓箱寶展示文化魅力(主題)北京晚報訊(記者劉冕)昨天,“和合共生—
2022-09-29 16:46
原標題:藝術創作來源于生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璐璐@導演小策——“用心講好故事,都會火”“因為掙錢少,看不到希望,需要養家糊口。”最初
2022-09-29 15:30
原標題:用戲劇傳遞真善美(新語·讓好聲音成為最強音)王筱頔以戲劇為媒介,把具有審美品格的作品帶給更多觀眾,用戲劇傳遞更多的真善美,滋
2022-09-29 15:36
原標題:“喜劇+科幻”造就《獨行月球》天津日報記者張鋼日前,由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和開心麻花影業主辦的電影《獨行月球》專家研討會在京舉辦。
2022-09-29 15:38
原標題:感悟古人筆墨中的園林雅趣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劉洪超胡婧怡“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東晉陶淵明的著名詩句,成為后世許多文人對園
2022-09-29 15:37
原標題:路德維希夫婦捐贈作品走進清華(引題)?觸摸中德友誼“永恒的溫度”(主題)許茂楠一件作品不僅能產生藝術與社會效應,同時也能加深
2022-09-29 15:24
原標題:秦漢時期風靡一時的美食,竟是烤肉串?中新網北京9月28日電(記者上官云)在略顯遙遠的秦漢時期,古人們平時都吃什么?有沒有風靡一時
2022-09-29 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