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4.6億年前,生物大輻射被誰按下“暫停鍵”
(資料圖片)
科技日報記者 張 曄
距今約4.6億年的奧陶紀大輻射,是地球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生物輻射事件之一。
但是,最新的高分辨率生物多樣性曲線表明,華南種一級的生物多樣性在生物大輻射峰值之后出現近50%的降低,這引起了地質學家的重視。是什么原因導致奧陶紀生物大輻射出現逆轉?
最近,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張俊鵬博士、張元動研究員與國外同行合作研究發現,奧陶紀氣候變冷期的缺氧海水擴張,可能是大輻射期間生物多樣性達到峰值之后發生明顯轉折的誘因。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刊物《地球與行星科學快報》上。
海洋生命的“黃金繁育期”突然中止
距今約4.6億年的奧陶紀中葉,是地質歷史上“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之后海洋生命的又一個“黃金繁育期”。大氣二氧化碳含量持續下降,地球走出長達數千萬年的溫室氣候。該時期,氧氣含量出現了階段性增長,一度達到了現代大氣中氧氣水平的一半,導致表層海水幾乎徹底氧化。
由此造成的后果是,海洋生物多樣性劇增,生態系統逐漸趨于復雜和穩定。與此同時,早期陸地植物也紛紛開啟了它們的陸地開荒之旅。
當時的低緯度海域表層海水平均溫度約為25—30℃,與現代赤道氣候十分接近。處于低緯度地區的大陸架,如華南板塊、勞倫板塊和波羅的板塊的近海陸棚,成為適宜生物繁衍的環境。因此,在這些板塊奧陶紀保存下的沉積巖中,人們發現了三葉蟲、腕足類、頭足類、筆石、幾丁蟲等大量的古生物化石標本。
在古生物學研究中,通過確定這些化石的屬種并統計其多樣性,繪制出生物多樣性曲線,發現海洋生物多樣性在中奧陶世達瑞威爾期出現峰值,這一現象被稱為“奧陶紀生物大輻射”。
對于“奧陶紀生物大輻射”,前人曾提出氣候變冷、大氣氧化、海平面上升,甚至包括地外因素如小行星分解等多種成因假說。
在2018年前,科學家繪制的生物多樣性曲線都是以階或者期為時間單位,分辨率較低。但是,樊雋軒教授及鄧怡穎博士采用CONOP和超算方法,在實現高分辨率的生物多樣性曲線后,發現該時期的生物多樣性在峰值之后出現了一個較大幅度的下降。
“現在的華南地區在北緯30度左右,而奧陶紀時華南地區則在北緯0—10度左右。”張俊鵬說,“生物多樣性峰值之后的轉折及其環境背景機制,一直沒有得到深入研究。我們做的相關研究就是要將氣候變冷期的缺氧事件和多樣性下降聯系起來。”
缺氧海水擴張或是背后“元兇”
張俊鵬博士、張元動研究員在與國外同行深入研究后發現,奧陶紀的開闊大洋深部并未大范圍氧化。氣候變冷期的缺氧海水擴張,可能是多樣性出現明顯轉折的誘因。
支持這種觀點的最新證據,來自華南地區中—上奧陶統黑色頁巖。該類型的頁巖主要分布于我國湖南、江西、浙江、安徽等地。無獨有偶,同時代的黑色頁巖還包括我國塔里木地區的薩爾干組與華北鄂爾多斯地區的烏拉力克組等。
張俊鵬介紹,這些黑色頁巖,均形成于容易被上升洋流影響的中低緯度近海盆地。和現代海洋類似,氣候變冷時,來自高緯度的深部冷流就會增強,上升洋流回攜帶更多營養鹽到達中低緯度的陸棚區,從而刺激表層海水生產力增高,導致向下輸出的有機質增多。到達海底的有機質分解時消耗大量溶解氧,進而造成海底缺氧現象。
這些缺氧海水,尤其是硫化氫和重金屬富集的海水,會伴隨上述效應的增強而發生擴張,沿陸棚進入淺水環境時影響水體生態。張俊鵬告訴記者,這一現象和現代湖泊的“赤潮”類似,但影響范圍更大,持續時間更長,因此對海洋生態系統的破壞也更嚴重。
從全球尺度來看,越來越多的地質證據表明,奧陶紀的海洋深部并未被大范圍氧化,且頻繁地發生缺氧海水擴張,并上涌危害透光層的現象。
晚寒武世,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異常,可達現代大氣水平的15—20倍。溫室氣候下的海洋水體循環速率緩慢,易出現海水分層化、底水缺氧現象。進入奧陶紀,這一效應雖然得到緩解,但海洋的氧化相較于大氣氧化,存在較大滯后性。因此,中—晚奧陶世的海洋中頻繁出現的海洋缺氧現象,一直在影響海洋生物群落的繁盛。當這種影響嚴重時,往往會表現為海洋生物多樣性的大幅下降。
“我們今天關注的‘全球變暖’和‘雙碳戰略’,即為控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和存儲,以保證其在地球表層圈層的動態平衡。但需要我們注意的是,地球打破氣候穩態時出現的一系列氣候、陸地、海洋的劇烈環境變化、伴隨的地質災害及上述現象對生態系統的影響,要比單純的氣溫升高帶來的影響更嚴重。” 張俊鵬說,關注地質歷史時期的“碳”,以古論今,以古鑒今,有助于我們踐行于今天、澤被于明天。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4 6億年前,生物大輻射被誰按下“暫停鍵”科技日報記者張曄距今約4 6億年的奧陶紀大輻射,是地球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生物輻射事件之一。
2022-11-01 08:47
原標題:只念了一年半小學,秀英奶奶把河套平原寫成書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蔣肖斌從識字無多,到能寫能畫,再到能用電腦打字、寫書,這樣一個艱
2022-11-01 08:34
原標題:叢林求生,總是需要奇跡杜佳冰17歲的朱莉安和母親乘坐的飛機遭遇大雷雨云,從三千米高空墜入叢林。直到40年后,秘魯空難唯一的生還者
2022-11-01 08:32
原標題:海南非遺傳承人畫像:技藝傳世青藍相承海南日報記者尤夢瑜編者按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
2022-11-01 07:43
全球連線原標題:溯史尋跡公眾走進考古工地探尋最早北京城近年來,“公眾考古”這一概念被越來越多人所認知。2022北京公眾考古季期間,20組家
2022-11-01 07:40
原標題:江蘇連云港考古新發現一處大規模墓葬群近日,江蘇省連云港市已針對海州區新發現的一處大規模墓葬群完成系統發掘工作并順利通過江蘇省
2022-11-01 07:46
原標題:先農壇里慶豐收人民日報海外版電(記者鄒雅婷)近日,“2022先農壇一畝三分地農耕體驗季·收割水稻嘉年華”活動在北京先農壇舉辦。此
2022-11-01 07:40
原標題:玻璃映照絲路華彩黃翼文 圖?流光溢彩,如珠似玉,造型多樣……在湖南長沙博物館“砂與火之歌——絲路玻璃文化展”上,琳瑯滿目的古代
2022-11-01 07:40
原標題:浙江文化觀察:文藝作品如何記錄重大理論?中新網麗水10月30日電(邵燕飛傅飛揚)30日,越劇《綠水青山》在浙江麗水大劇院首次亮相,
2022-10-31 17:32
原標題:創意舞臺劇《那個小孩》:你是否也是“那個小孩”根據80后華人藝術家郭婧榮獲2015年《紐約時報》“年度十佳兒童繪本”的《獨生小孩》
2022-10-31 16:28
原標題:歌劇《邊城》詩意表現鄉土人情之美北京日報記者高倩吊腳樓靜靜矗立,水車緩緩轉動,籠罩著朦朧煙雨的山水間,一只渡船駛來,靈秀的少
2022-10-31 15:24
原標題:文旅部:進一步提高演出經紀人員的管理和服務水平中新網10月31日電據文化和旅游部網站消息,文化和旅游部日前出臺《演出經紀人員資格
2022-10-31 15:38
原標題:昆劇《曹雪芹》:昆曲+舞蹈創新演繹紅樓題材昆劇《紅樓夢》是北方昆曲劇院的巔峰之作,曾榮獲“文華大獎”并常演不衰。作為對這一經典
2022-10-31 15:35
原標題:瓊劇《丘濬》海口首演(引題)清風正氣拂瓊州(主題)海南日報記者習霽鴻10月28日晚,夜幕四合,位于海口市海府路的海南戲院迎來了近
2022-10-31 15:32
原標題:2022年第三屆“鷺島詩會”落幕歷時近5月中新網廈門10月31日電(記者楊伏山)2022第三屆鷺島詩會暨中華經典誦讀總決賽頒獎儀式文藝晚會
2022-10-31 15:34
原標題:國產電影《萬里歸途》在全球多地上映天津日報訊(記者張鋼)截至目前,國產電影《萬里歸途》已取得超13億元的票房成績,成為近期最具
2022-10-31 09:26
原標題:科幻小說《三體》有了動畫版屢獲中外大獎的中國科幻小說《三體》有了動畫版。相關版權方29日發布,《三體》動畫版已制作完成,首播定
2022-10-31 09:32
原標題:烏鎮戲劇節,為什么有那么多年輕人愿意買賬?記者童笑雨中新網杭州10月29日電?年輕人對烏鎮戲劇節的熱衷,九年如一日。前幾天,第九
2022-10-31 09:38
原標題:紀錄片《良渚》今晚央視開播今晚報訊(記者劉桂芳)大型歷史文化類紀錄片《良渚》10月31日至11月3日每晚20:00在CCTV-9播出。上世紀八
2022-10-31 09:37
原標題:大火后迅速下架,劇方暫不追究責任(引題)阿姨版《甄嬛傳》牽扯出版權問題(主題)齊魯晚報記者師文靜近日,退休阿姨演出的《甄嬛傳
2022-10-31 09:24
原標題:《曹雪芹》(引題)昆曲舞蹈“融合”演繹別樣“紅樓”(主題)李俐昆劇《紅樓夢》是北方昆曲劇院的巔峰之作,曾榮獲“文華大獎”并常
2022-10-30 22:46
原標題:2022北京公眾考古季正式啟動(主題)活動為期兩個月將開展6個板塊24項活動(副題)文 北京青年報記者?崔毅飛2022年是《保護世界文化
2022-10-30 15:25
原標題:曾是電影《地道戰》取景地,400歲雙營城堡啟動搶險加固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李瑤400多年歷史的雙營城堡,是延慶區現存較為完整的一座古
2022-10-30 15:45
原標題:《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已出版60部北京晚報訊(記者牛偉坤)今天,國家圖書館舉辦天才的時代系列:此心光明——紀念王陽明誕辰550周
2022-10-30 15:47
原標題:京郊四村擬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北京晚報訊(記者鹿楊)住建部近日發布《關于擬列入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村落名單的公示》,擬將全
2022-10-30 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