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偌大的醫院里急得團團轉,找不到要去的地方;掛號、繳費排長隊,動輒需要半小時以上;各種檢查報告,要跑多個窗口才能拿全……提升患者就醫體驗,是每個醫院的必答題。
日前,上海仁濟醫院東院啟用的“數字陪診師”,讓患者體會到了就醫的便捷性。在院內,患者能通過攝像頭實景導航、用手機查閱檢查報告、在線繳費,以及在小程序實時查看排隊人數,更好地規劃就診流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其實,這些就醫變化在醫療領域并不罕見。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的興起,讓智慧醫療有了更多想象空間。以醫院為主要場景,新技術的加持,讓醫患雙方的參與和作用模式發生改變。
智能導診幫患者理清行動線
近日,吳女士帶著10歲的兒子匆匆趕往上海新華醫院,剛進院門,她就在手機上打開“門診服務”模塊的智能導診功能。
在新華醫院門診中,接近一半是兒科,而且該院有近600個亞專業。此前,患者想要一次掛對號,需要在預檢臺排長隊。隨著上海逐步推進號源全預約制,患者一旦掛錯號,可能耽誤更長時間。
有了智能導診,這些就醫煩惱大大減少。吳女士在導診界面輸入“拉肚子”癥狀,隨后,系統追問是否嘔吐、腹痛,以及孩子年齡。吳女士如實填寫后,系統快速給出就診建議,并引導其前往小兒消化科或兒內科。
仁濟醫院門急診辦公室負責人樊翊凌介紹,從就醫流程看,在醫院場景中,智能導診能幫助患者理清行動線,避免因反復流動產生的無序,使原本復雜的流程變得順暢簡潔。
不久前,AI護士“小威”在仁濟醫院互聯網醫院上線,為不擅長操作智能設備的老年人提供適老化服務,解答日常就醫問題。同時,該院互聯網醫院已實現掛號、就診、繳費、報銷、藥品物流查詢等全流程客服引導,并納入檢查報告單查詢和解讀等功能。
縮短孕婦在院等候時間
每年,約2.5萬名孕產婦在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分娩,該院被市民親切地稱為“上海大搖籃”。如何讓孕產婦及其家屬有良好的就醫體驗?近日,記者從院方了解到,縮短平均在院等候時間是關鍵因素之一,而這離不開人工智能技術的支持。
“以前,平均每位孕婦到醫院就診約16~18次,包括建卡登記、產前檢查和分娩,現在有了遠程胎兒監測系統,一定孕周內的孕婦能實現居家檢查,產前檢查次數有望減少到14次。”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院長王育教授介紹,智能預訂和評估系統的使用,也讓孕婦單次就診平均等待時間有望從68分鐘減少至16分鐘,提高了孕產婦,尤其遠郊、外省市孕產婦的就診效率,改善就診體驗。
從二維的CT影像,到一目了然的三維立體模型,只需短短幾分鐘。輕輕拖動鼠標,就可在模型上自定義切面、角度、血管離斷位置,幫助醫生在幾分鐘內完成精準的手術規劃。
42歲的王女士體檢時發現右下肺存在混合磨玻璃結節,大小約1.5cm,CT初步診斷為早期肺癌,專家建議手術治療。但讓王女士苦惱的是,外科醫生告訴她,這個結節靠近基底段肺門處,不在傳統意義上的某一個肺段,而是在兩個肺段之間。所以可能要切除整個肺葉。
新華醫院心胸外科的肖海波教授團隊在詳細檢查王女士的CT影像后,決定使用由商湯科技研發的肺部智能手術規劃系統,對肺部進行全自動的AI三維重建,實現對肺結節的精確定位。
肖海波介紹了手術規劃系統的優點:“AI可以基于CT影像自動完成肺部三維重建,省去醫生自己重建的時間,此外,醫生可以在該系統上進行模擬手術,提前預測和規劃實際手術的每個步驟,極大降低誤操作風險。”最終,在手術規劃系統的加持下,王女士的手術過程非常順利。
提高診療效率和精度
“在醫院的場景中,無論是在門急診還是病房,看病是患者的核心訴求。” 樊翊凌談到人工智能技術的進一步應用時表示,制度和方案能讓診療過程更規范,但醫生的階次和經驗各不相同,為盡可能減少診療錯誤的發生,人工智能正在發揮重要作用。
樊翊凌以檢查影像為例解釋道:“日常工作中,大約有一半的片子不需要高級別醫生判讀,但是過去技術不成熟,只能依靠醫生,現在不一樣了,比如胸部CT,可以通過人工智能做大幅度篩檢,醫生的常規檢查工作量減輕一半以上。”
今年7月,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健康高峰論壇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展示了覆蓋全身多部位多器官的AI輔助診療應用,能為不同臨床科室提供診、療、愈全流程智能化服務,提高醫生的診療效率和精度。
關于如何讓人工智能技術更好地服務就醫問診,新華醫院信息管理部副主任許健表示,目前對于同一病癥,不同醫生往往會根據各自治療思路和重點給出不盡相同的治療方案,而人工智能目前僅能給出定式的治療方案,未來還需加強學習。
樊翊凌表示,對于一些上了年紀的老年人,在引導他們逐步接受人工智能參與就診流程的同時,人工窗口還應持續開放,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方便。
標簽:
上一篇:水利部:全國9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
下一篇:最后一頁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彝族火把節開啟!祭火大典、歌舞展演等活動展現文化魅力每年農
2023-08-12 06:04
原標題:中國經濟信心說丨百億暑期檔!電影產業如何跨界帶動消費升級?
2023-08-11 19:04
原標題:江蘇大劇院原創民族舞劇《紅樓夢》主創團隊分享心得工人日報-
2023-08-11 17:54
原標題:上映七天票房剛過五億元,后勁疲軟口碑不佳(引題)《巨齒鯊2
2023-08-11 16:02
原標題:時隔三年,上海國際木偶藝術節回歸(主題)十余個國家的精品木
2023-08-11 15:59
原標題:電影《孤注一擲》廣州路演(引題)??導演坦言票房“狂飆”是
2023-08-11 16:06
原標題:莫言余華蘇童暢聊文學與旅行引發觀眾熱捧(引題)暑期檔文化類
2023-08-11 15:53
原標題:《七種死亡》:傳奇法醫寫給每個人的“生命使用說明書”工人日
2023-08-11 15:54
原標題:參與“童游山海”沉浸式體驗中華傳統文化文 北京青年報記者?
2023-08-11 15:04
原標題:天博館藏元代畫家錢選精品真跡(引題)《花鳥圖》手卷雋雅清新
2023-08-11 15:06
原標題:英文兒童音樂劇《小美人魚》亮相(圖)天津日報訊(記者翟志鵬
2023-08-11 15:04
原標題:名家名團風暴式“來襲”,申城音樂舞臺群星閃耀文匯報記者姜方
2023-08-11 14:52
原標題:恐龍滅絕后,這里記錄下完整的地球故事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胡偉杰
2023-08-11 14:01
原標題:大型演出項目成為地方拉動文旅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引題)演出
2023-08-11 13:52
原標題:陜西歷史博物館暑期“周一不閉館”陜西歷史博物館8月11日發布
2023-08-11 14:01
原標題:山東濱州:(引題)曲藝生態更優(主題)中國文化報駐山東記者
2023-08-11 11:58
原標題:圖片新聞圖為孫娜(左)現場向讀者展示“蘭花掌”“蘭花指”等
2023-08-11 10:53
原標題:“博物館熱”持續升溫“打卡式觀展”引爭議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2023-08-11 11:02
原標題:動漫和文旅怎么“+”中國文化報實習記者王偉杰近年來,國風動
2023-08-11 11:04
原標題:在音樂曠野中“笙”聲不息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譚思靜舞臺就
2023-08-11 10:56
原標題:遼寧:“劇本秀”蓬勃發展中國文化報駐遼寧實習記者賈曉東隨著
2023-08-11 10:52
原標題:涼山彝族火把節開幕人民日報西昌8月10日電(王永戰、韓柳、鐘
2023-08-11 09:55
原標題:京津冀甘黔湘非遺大聯展開展人民日報天津8月10日電(記者龔相
2023-08-11 10:01
原標題:山大文學院舉辦學術研討會——(引題)倡議筑牢現當代文學研究
2023-08-11 10:05
原標題:中國導演張律:電影要走向更寬廣的地方中新社首爾8月10日電中
2023-08-11 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