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0月14日,是“世界標準日”。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這件文物,就與“標準”密不可分——它,叫做“商鞅方升”。
圖片來源:上海博物館官網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商鞅方升深2.3厘米,通長18.7厘米,寬6.9厘米,重0.7千克,也就比一個成年人的手掌略大。
如果沒有提前做些功課,第一次見到商鞅方升,很可能會直接忽略,因為它著實有點不太起眼,但就是這樣一個看起來平平無奇的青銅器,實際來頭可大了!
它是上海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是“我國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
之所以能有這一連串頭銜,是因為它不僅是目前現存唯一見證秦朝“商鞅變法”的重要實物資料,而且其器身外壁的銘文顯示它經歷了“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一重要歷史事件。
商鞅方升外壁刻有銘文75字,分成兩段,時間相隔一百多年。圖片來源:上海博物館官網
中國傳統造物的意境,講究“器以載道”。現在我們就以這兩段銘文為線索,了解商鞅方升所載的秦朝大一統之道。
01
讀懂商鞅方升
銘文一——商鞅變法、秦統一度量衡
“十八年,齊率卿大夫眾來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積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為升”。
這一組銘文的位置在器側及器柄對邊(見下圖)。
圖片來源:上海博物館官網
“十八年”指的是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大良造”是秦國當時的最高官職,“鞅”即是指商鞅。
這句話的大意是:“秦孝公十八年,齊國派遣使團至秦國商議大事。同年冬天的十二月乙酉日,大良造商鞅監制了這件標準量器。該方升的容積為十六寸又五分之一立方寸。”
商鞅實行的變法中有一條名為“廢井田開阡陌”,即允許人們開墾無主荒地,土地可以自由買賣,國家根據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來征收賦稅,從根本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
但隨著耕地田畝和稅收的增加,新的問題也隨之出現——以往秦國各地的量具標準并不一致,想要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土地面積計算和稅賦征收非常麻煩,制定統一的標準變得十分迫切。
統一的稅收標準催生出統一的稱量用具,而且當量具被制造、下發到地方,基層官員也需要掌握一套通用的檢校制度。基于這些迫切的改革需求,商鞅方升作為“標準計量器”正式誕生。
圖片來源:上海博物館官網
商鞅方升的標準容積以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為一升,也就是3×5.4×1(單位:寸)。
1981年,上海博物館青銅器研究組邀請上海計量測試管理局對這件方升的容積進行了精密計算,最終結果折合成現在的202.15毫升,并由此測算出商鞅尺為23.192厘米,寸為23.192毫米。
《漢書·律歷志》云:“量者……用度數審其容。”商鞅方升是目前所見最早“以度審容(‘度’是指長度,也就是用已知長度去計算容量的方法)”的國家級標準量器的實物。
銘文二——秦始皇統一六國
“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這一組銘文的位置在器物底部及第一組銘文的對邊(見下圖),它刻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大意是“二十六年,皇帝一統天下,百姓安寧,詔令丞相隗狀、王綰依法矯正度量衡器,代替列國原本各有差異的量制,讓境內百姓都能明確知曉。”
圖片來源:上海博物館官網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相繼壯大,政權割據勢力造成了各國之間明顯的地域差別,除了各國頒布的“公量”,各公卿大夫還設有“私量”, 混亂的度量衡制度大大限制了各個地區之間的交流往來,為文化傳播、經濟貿易的開展造成了不小的阻力。
雖然各諸侯國陸續都有變法,但秦國是其中唯一貫徹執行變法的國家,度量衡的統一,加強了秦國內部的中央集權,促進了國內的經濟流通,使秦國迅速積累起大量的財富,成為名副其實的“戰國七雄”之一。
于是在與“銘文一”時間相隔123年后,即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秦始皇隨即頒布詔書,統一貨幣、文字、度量衡。
這則詔令向世人宣告了2000多年前,國家大一統時代的到來。秦朝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全國范圍內推行統一標準,為國家集權、社會穩定、文化交流和經濟發展給予了強有力的支持。
除前兩段長銘文外,商鞅方升前壁還刻有“重泉”二字,為地名,在今天的陜西蒲城,考古人員猜測可能是這件方升首次頒布的地點;右壁刻有“臨”字,同為地名,在今天的山西臨縣,說明隨著秦國的進一步擴張,這件方升曾跟隨征服者來到了新的地區,繼續履行統一度量衡的任務。
圖片來源:上海博物館官網
02
秦代的部分度量器及應用
除了商鞅方升,各地還陸續出土了秦代的始皇方升、銅橢器、陶量,以及用于稱重的銅權等度量器具,其中就有刻著兩份詔書的“兩詔銅權”。
兩詔銅權。圖片來源:甘肅博物館
這枚拳頭大小的精致小“秤砣”上,除了和商鞅方升一樣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詔書,還有秦二世元年詔書九行、共60字:
“元年,制詔丞相斯、去疾:‘法度量盡始皇帝為之,皆有刻辭焉。今襲號,而記得辭不稱始皇帝,其于久遠也,如后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記得此詔。’故刻左,使毋疑”。
大意是“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下詔左丞相李斯,右丞相馮去疾,統一度量衡是始皇帝定下的制度,后人只是繼續實行,不敢自稱有功德。現在把這個詔書刻于左側,使(天下人)不致有疑惑。”
由此可知度量衡制度的實行及貫徹。
說到這兒,我們能看出,秦始皇頒布的“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詔令,并不是大一統之后才出現,而是從商鞅變法之后經過一百多年的實踐檢驗得來的,以律法治理國家,在各地發放統一的國家標準量具,從而達到對全國的統一管理。
秦始皇帝陵里千人千面卻又整齊劃一的兵馬俑,還有不同地區出土的秦代兵器、瓦當,它們雖然相隔千里,卻有著統一的工藝標準,這些都成為統一度量衡制度在全國普及的有力證據。
兵馬俑。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有意思的是,通過大量出土的秦代度量器具,我們得以窺見當時度量衡制度的推廣和延續,但是一直到兩漢時期,度量衡制度的理論體系才逐漸得以完備,之后經過魏晉南北朝的分裂,度量衡制度再次陷入混亂,直到隋開皇年間,才又重新進行統一。
中國歷史上新朝初建、立國穩政的頭等大事,就是對度量衡的制定和頒布。今天我們去故宮博物院參觀,太和殿前陳列的唯二兩件器物,就是測日影的日晷,和乾隆時期的標準量具“嘉量”,可見“度量衡定,天下一統”的重要性。
故宮太和殿前的嘉量。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為什么“標準”如此重要?
它看起來只是低調地藏在生活中,其實無處不在。手機充電器接口有充電標準,飲食、服裝也都有國家安全標準……從一家企業的規模化生產到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貿易交流,“標準”可以說是一種“世界通用語言”,與每個人息息相關。
你還發現了哪些“生活中的標準化”,來評論區分享一下吧~
參考文獻:
[1]趙曉軍.中國古代度量衡制度研究[D].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7.
[2]商鞅方升容積實測[J]. 上海博物館集刊, 1981.
[3]關增建. 從商鞅變法到秦始皇統一度量衡[J]. 質量與標準化, 2021(12):4.
作者|王游美 洛陽文保集團文史研究員 原洛陽博物館宣教部副主任
審核|駱 輝 安徽省質量和標準化研究院認證中心主任 高級工程師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圖片內容不授權轉載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都市的庸常與自我的隱憂(主題)——潘曉楠的新作《日記幫助構成》(副題)作為一名所謂的專業觀眾,我有幸看了三次潘曉楠的新作品—
2022-10-14 16:27
原標題:中國物理學發展簡史:獻給追問者1962年2月24日,在“中研院”第五次院士會議的酒會上,胡適敲了敲杯子說,我對物理學一竅不通,但我有
2022-10-14 15:32
原標題:電影《九蘭》入藏中國電影博物館北京日報訊(記者王金躍)昨天,電影《九蘭》捐贈儀式在中國電影博物館舉行,該片拷貝及電影道具正式
2022-10-14 15:45
原標題:2022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立項名單公布中國文化報訊(記者連曉芳)近日,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通知,2022年度國
2022-10-14 15:31
原標題:安妮·埃爾諾:為了拯救而寫作北京時間10月6日晚7時,法國女作家安妮·埃爾諾獲得2022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其獲獎評語為:“以勇氣和臨
2022-10-14 15:36
原標題:劉索拉的美猴王:不問勝負斗戰不休交響舞曲《大圣傳奇》是為紀念中國動畫百年而作,2022年10月6日在上海交響音樂廳舉行首演。在觀眾們
2022-10-14 15:45
原標題:這屆“喜劇大賽”有一些驚喜《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第二季開播即火,人們對尋找快樂的執拗,毫無疑問在這檔綜藝節目中找到歸屬感。第一季
2022-10-14 09:35
原標題:沖上云霄·大飛機科學繪本出版人民日報海外版電(記者劉峣)近日,在國產大飛機C919取得民用航空器適航證之際,由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2022-10-14 09:25
原標題:河北高陽發現一明代寺廟碑刻距今507年中新網保定10月13日電(呂子豪沈齊)據河北省保定市高陽縣文化廣電和旅游局13日透露,近日,當地
2022-10-14 08:28
原標題:靳東演活了真實的法官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沈杰群 最近,“法官靳東”刷屏了。電視屏幕上,靳東飾演的男主角方遠說話帶著湖南口音,
2022-10-14 08:47
原標題:秦嵐擔任出品人《藏地奇兵》今上線今晚報訊(記者丁曉晨)由秦嵐擔任出品人兼藝術總監,魏千翔、屈菁菁領銜主演的電影《藏地奇兵》,
2022-10-13 17:42
原標題:《搜救》:愛的執念是最耀眼的光劉永昶《搜救》的故事結構真是簡單,簡單得你看到開頭冰天雪地的失蹤,便一定會猜到絕地逢生的拯救;
2022-10-13 15:48
原標題:懸疑開篇,《繁花》壓軸(主題)美琪生日季“上海出品”精彩連連(副題)解放日報訊(記者諸葛漪)10月15日,美琪大戲院將迎來81歲生
2022-10-13 15:31
原標題:5分鐘講完一部電影、看書變成聽書……被動接受淺閱讀會掉入速食文化陷阱?(引題)?要警惕的恰是以文化之名賺快錢(主題)解放日報記
2022-10-13 15:41
原標題:一個守護中華文化的中國故事【讀書者說】?2021年春節,北京大學顧春芳教授告訴我她寫了一本童書《敦煌靈犬》,在這本書中她想象了一
2022-10-13 15:45
原標題:第四屆中葡文化藝術節將亮相人民日報海外版澳門10月12日電(記者富子梅)第四屆“相約澳門——中葡文化藝術節”活動巡禮12日在龍環葡
2022-10-13 15:28
原標題:這些優秀電視劇聚焦粵港澳大灣區人生百態(引題)溫情脈脈的日常,活力灣區的動人故事(主題)羊城晚報記者艾修煜近年來,“大灣區”
2022-10-13 09:48
原標題:探訪世遺泉州“法映刺桐”展館:千載法制護安瀾中新網泉州10月12日電(曾福志吳冠標)過市舶司“報關”、逛宋元“海貿規則街”、觀“
2022-10-13 09:32
原標題:三座大劇院4000余場演出(引題)?他用藝術刷新武漢國際“朋友圈”(主題)記者王娟10月11日上午10時,第十一屆琴臺音樂節正式開票,5
2022-10-13 09:43
原標題:湖北新增一批湖北省文化遺址公園中新網武漢10月11日電(記者梁婷)記者11日從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獲悉,湖北省政府于近日正式公布古隆
2022-10-12 15:26
原標題:講述長征密碼破譯傳奇驚天動地事,隱姓埋名人。短短十個字,卻是眾多密碼破譯人員一生的寫照。在革命戰爭年代,有這樣一個技術偵察情
2022-10-12 15:26
原標題:文旅部:暫緩公布演出經紀人員資格認定考試合格分數線中新網10月12日電12日,文化和旅游部網站發布公告,暫緩公布2022年全國演出經紀
2022-10-12 15:25
原標題:寧夏大漆“手藝人”:傳承東方美學描繪“漆”彩人生中新網銀川10月11日電?中新網記者于晶紋路細膩流暢,色澤富于變化,典雅而又精致
2022-10-12 15:31
原標題:《我給名著畫插圖》出版(引題)“05后”學生對名著另類解讀(主題)北京青年報記者?田婉婷近日,二十一世紀出版社出版了“05后”學
2022-10-12 15:35
原標題:朝陽門關廂主街鉤沉張雙林“朝外大街正式啟動改造,將建設室外空中籃球場、地下藝廊、最美胡同”的消息,引發了不少人的關注。同時,
2022-10-12 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