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资源-亚洲最新-亚洲最新网站-亚综合-国产成人精品亚洲77美色-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在线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今日關注:四川這片草原上,有高原神鳥,也有狼的第一個保護站

時間:2022-11-02 16:40:57    來源:科普中國網    

在10年前的若爾蓋大草原上,牧民們經常能看到一幅奇妙的景象:一個漢族女孩帶著一頭小狼,如同打地鼠一般捕捉鼠兔,有時向著一望無際的草原,發出陣陣狼嚎。

女孩名叫李微漪,是一名畫家,她后來將自己在若爾蓋的經歷,寫成了一本書叫**《重返狼群》。與狼為伴,并不是因為她有多么膽大,而是因為她想要幫助這只失去雙親的小狼重返家園。她與狼的故事,只是人類與若爾蓋濕地的故事**中的一個縮影。


(資料圖)

黑頸鶴在若爾蓋的花湖濕地上漫步,這里絕不僅僅是旅游勝地|若爾蓋縣融媒體中心

在群山環繞之中

作為旅游景區,若爾蓋濕地頗有名氣。她位于四川北部、第一階梯的邊緣,是一片被群山包圍的草原。她的存在,證明了廣闊的草原并不是內蒙古的專屬。

七、八月份是到若爾蓋旅游的最佳時節。在高原上短暫的夏季,這里盛開了許多高海拔特有的花,如羽葉點地梅、毛茛狀金蓮花以及罌粟科的紅花綠絨蒿。在水邊,蘆葦叢隨風搖曳,貍藻從水下冒出黃色的小花。

但這絕非若爾蓋的全貌。如果飛到空中,你會看見九曲黃河在這里拐了第一道彎

俯瞰若爾蓋|圖蟲創意

由于地勢較低,遠方雪山上融化的積雪發育而來的河流,紛紛流經若爾蓋,其中就包括黃河。它從西北流入若爾蓋盆地,狠狠地拐了一個彎,形成一個巨大的U型,然后繼續向反方向奔去。自此,黃河的流量增加了30%~40%。黃河在這片草原上曲折迂回,形成了星羅棋布的牛軛湖,滋養著繁花、青草,還有在草叢間蹦跶的高原鼠兔、旱獺,以及神出鬼沒的捕食者藏狐、荒漠貓等幾十種野生動物。

如果你想真正深入草原,不管是步行還是策馬,恐怕都還有些困難。因為表面上平靜的若爾蓋草原,其實是絕無僅有的高原泥炭沼澤,尤其是積水多的區域,稍不留神就會陷入其中。

豐富的水資源滋養著物種|圖蟲創意

這里所說的泥炭,可以理解成原始狀態的煤炭。數萬年前,若爾蓋草原上的夏季同樣綠意盎然,而那些植物死去之后,在高原獨特的缺氧環境下沉積,逐漸形成了泥炭。若爾蓋的泥炭層最厚可達9米,泥炭總儲量達到了6億噸,占全國的40%。

**泥炭沼澤是極其重要的“碳匯”。**植物的光合作用會吸收大氣中的CO2,而植物枯死之后又成為沼澤的一部分,由此,大氣中大量的二氧化碳被固定下來。

紅花綠絨蒿(Meconopsis punicea),美麗的植物枯死之后會成為沼澤的一部分|Wikimedia Commons

若爾蓋濕地的重要性不僅在于“碳匯”和高原草甸,更在于生活于此的“高原神鳥”——黑頸鶴(Grus nigricollis)。1994年,為了保護這片難得的濕地生態系統和珍禽,四川若爾蓋濕地保護區獲批,4年后,提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高原神鳥的家園

如果運氣好的話,在若爾蓋的沼澤地帶或農田附近,可以看到黑頸鶴亭亭玉立的身影。它們頭部和三分之二的頸部幾乎都是黑色,在各種鶴類中很有辨識度。頭頂如丹頂鶴一樣,也有一塊紅色的裸區,在高原強烈的陽光照射下顯得非常鮮艷,到了求偶期還會膨脹起來。

若爾蓋的黑頸鶴|圖蟲創意

黑頸鶴的食性很雜,主要吃濕地中植物的根莖葉、水藻,偶爾會靠近農田,取食殘留的玉米等莊稼,甚至在牛糞附近抓蟲子,補充蛋白質。出于對黑頸鶴的尊重,藏民們從不干擾或驅趕它們。所以到農田蹭吃的黑頸鶴,并不懼怕身穿藏族服裝的人。黑頸鶴還有一個很突出的特點,它們的繁殖期和越冬期都在高原度過,這在鶴類家族中絕無僅有。若爾蓋就是黑頸鶴的繁殖地之一,而且到這里來繁殖的黑頸鶴是最多的。

若爾蓋縣濕地管理局利用衛星追蹤器,觀測黑頸鶴的遷徙路線,發現它們大多是從云貴高原的北部,如貴州的草海和云南的大山包等地遷徙而來。從越冬地到若爾蓋的這800公里,它們最快只用了2天半就能飛完。可想而知,為了早點到達若爾蓋濕地,競爭到有利的繁殖條件,黑頸鶴也很卷啊。

飛翔的黑頸鶴|圖蟲創意

然而,隨著氣候的變化,冰川消融、凍土層被破壞,若爾蓋濕地上能被黑頸鶴利用的淺水湖泊和濕地正在消失

它們面臨的危機遠不止這些——野狗對鶴卵和幼鶴的干擾和捕食,過度放牧而導致植被退化和沙化,人們為防止鼠害給種子拌的藥被黑頸鶴誤食,還有越來越多慕名而來游覽草原的游客、攝影者。最為致命的是,多年前若爾蓋濕地進行了人為的開溝排水,直接導致大片濕地沼澤消失,生態系統遭到了嚴重破壞,黑頸鶴幾乎失去了家園

1994年,黑頸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易危動物,當時,全球只剩下約4000只黑頸鶴

若爾蓋花湖濕地上的黑頸鶴|若爾蓋縣融媒體中心

自此,拯救黑頸鶴的計劃開始了。在四川若爾蓋濕地保護區建立起來之后,國家加大了濕地修復的力度,填堵了排水溝,并且給草原播草補肥。為防止放牧破壞濕地,主要以放牧為生的若爾蓋牧民,在政策的支持下轉變了生產方式——有的人家甚至開辟新路,做起來當下熱門的生態旅游業;有的村民被聘為保護區的生態管護員,住在保護區中,負責環境維護和黑頸鶴種群的監測。越來越多的村民,從最初的破壞草原而獲利,轉變為守護草原而獲利

就在2020年,我國黑頸鶴數量已經達到了15000只,瀕危等級下降為近危。

狼群何處歸

經過十幾年的努力,黑頸鶴的命運有了轉機,有關它們的保護和監測仍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但若爾蓋的另一個霸主,卻逐漸退居一方,就像它們在華夏大地的退場一樣。它們就是(Canis lupus),這個廣泛分布于各個大洲的物種。

若爾蓋的狼|顧海軍 / 中新網

野狼曾在我國廣泛分布,甚至南至兩廣。無論化石考古的證據,還是古書文獻的記載,都能證明這一點。但在上個世紀,為了保障牧民的牛羊不受狼群的迫害,打狼運動持續了幾十年。狼從原有的棲息地上消失了,目前只在東北、內蒙、新疆、西藏等省區保持著數量相對穩定的種群;種群數量也在迅速下降。狼在我國的種群數量究竟還有多少?2009年,我國重點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公布的數據為35000頭;但13年過去了,這一數據仍然沒有更新。

**學術界甚至對我國南方有沒有狼存在爭議。**IUCN公布的世界范圍內狼的分布范圍,就將中國南方排除在外——魯迅看了都直搖頭,祥林嫂的兒子就是被狼叼走的啊。

若爾蓋是狼群相對集中的區域之一,種群數量200只左右|央視新聞客戶端

**或許是因為狼的名氣太大,很多人反而注意不到它們所面臨的困境。**李微漪也是,直到2010年,她在若爾蓋草原救助了小狼“格林”,她才清楚地意識到狼群的危機。

李微漪把格林帶回家精心飼養,但喧鬧擁擠的城市,怎么容得下草原霸主?幾個月后,她和格林回到了若爾蓋,進行野化訓練,帶著它深入草原尋找狼群。最終,小狼被狼群接納,重返自然。

格林回到狼群后,李微漪仍然利用紅外相機,密切關注狼群的動態。她驚喜地發現格林有了后代。然而,這份喜悅并沒有持續很久——這些幼崽相繼死在人類手中。她還在一家店鋪里看到了幾百張狼皮制成的袍子,李微漪深刻地意識到,自己能拯救一只狼,卻救不了狼群,只有把若爾蓋狼群的現狀傳播出去,才能集結社會各界的力量來保護野狼。于是就有了《重返狼群》系列作品。

故事后來又被拍成了電影|《重返狼群》

她的故事成功引起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野狼的保護計劃終于提上了日程,人們打算在若爾蓋建立全國首個狼保護站。然而,原定在2018年8月的保護站掛牌儀式,卻因為一場多年罕見的暴雨而耽誤。直到2020年,保護站才正式掛牌。李微漪十年的努力,最終有了令人滿意的回響。

可能是因為人們意識到狼的生態作用,也可能是保護狼群的故事引起了較大的反響,中國的狼終于有了屬于它們的保護站。去年,狼還出現在了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一切盜獵都會收到懲罰,狼種群的恢復燃起希望。

2020年7月,全國首個狼生態保護監測站落戶四川若爾蓋|張楊 / 中新網

但是,留給保護區的難題還有很多,人與狼的沖突遠遠沒有結束。當狼的種群數量漸漸多起來,如果周邊的生態還未完全恢復,那么狼捕殺牲畜的事件只會越來越多。即使是因信仰而不獵殺野生動物的藏民,也可能因此排斥狼的存在,對狼群的保護持消極態度——道理很簡單,因為狼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目前,解決人獸沖突的方式,主要依靠生態補償。而對于若爾蓋的牧民來說,化解矛盾的方式還有很多,例如幫助他們改善牲畜的圍欄,或是幫助他們從完全依賴放牧的生活方式,轉型到生態旅游、經濟作物種植上。

野狼保護站也正在尋求更加科學的方式,如給狼佩帶GPS項圈,監測狼群的動態。近年來,巡護員越來越多地見到遠處的山坡上出現了狼的身影。

據報道,今年5月,國家公園管理局已經同意開展若爾蓋國家公園創建工作;或許不久的將來,這片濕地草原就將成為“若爾蓋國家公園”|圖蟲創意

在若爾蓋廣袤的濕地草原上,保護野狼的大旗被悄然豎起。此時,鼠兔還在洞口進進出出,狐貍幼崽在草叢堆里歡脫跳躍,成群的牦牛悠閑地咀嚼青草……而無數個“格林”正等待著人們去拯救,就像他們拯救黑頸鶴那樣。

作者:尖兒

題圖來自若爾蓋縣融媒體中心

本文來自物種日歷,歡迎轉發

如需轉載請聯系sns@guokr.com

標簽: 若爾蓋縣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