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結構的變化,貪涼飲冷、過食油膩甘甜食物的情況越來越多,進而使人脾氣受損,脾陽不振,導致水濕的代謝、輸布、溫化異常,體內濕氣停聚會造成許多病癥。本文對濕邪的產生原因、性質和臨床常見癥狀進行綜合論述,并從飲食、運動、保暖、居處等角度介紹防治濕邪的一些方法。
濕邪產生的原因濕氣是長夏主氣,若濕氣淫勝,傷人致病,則為濕邪,屬外感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之一。濕有內濕、外濕之別,其產生原因不同。
內濕若飲食不加節制,長期進食高熱量油膩食品,或嗜食甘甜,或過量飲酒,或饑飽無常,或貪涼飲冷,均會損傷脾胃,造成水液運化、代謝和輸布功能失常,導致濕從內生,聚為濕邪。《黃帝內經》里有“諸濕腫滿,皆屬于脾”之說。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外濕長期陰雨天氣,或久居潮濕之地,或常冒雨涉水、水中作業、汗后濕衣未及時更換等,都可以使外在的濕氣侵襲人體產生濕邪,此為外濕。
生活中,內濕與外濕在生成的過程中還常相互影響,比如外濕困脾,也會導致內濕;而脾失健運,水濕不化,產生內濕后,也容易與外濕邪氣相互交織而加重癥狀。
濕邪的性質和表現中醫認為,濕性具有重濁、黏滯、易傷陽氣等特點。濕性重濁在臨床癥狀上可表現為以下幾方面:第一,健康舌頭的舌質應該是淡紅色,舌面上有一層輕薄的白苔,而濕氣重的人通常舌體胖大,舌苔厚膩,舌體邊緣呈鋸齒狀。第二,常有食欲下降、胸悶腹脹、惡心等癥狀,覺得食物不香甜,吃不出菜肴原有的味道。這些現象都是因為體內的濕氣傷及脾,使脾吸收飲食精微的功能降低,不能正常運化而產生。第三,全身困重發沉,感覺睡不夠或睡后不解乏,整天無精打采,懶得動彈。有些人會表現為“頭重如裹”,感覺整個頭部裹著東西,或像戴了一頂帽子,這就是《黃帝內經》所記載的“因于濕,首如裹”。第四,大便溏稀且黏,易黏馬桶,排便不爽,總有排不凈的感覺。第五,毛發和面部容易出油或面部易長痘,一覺醒來,面部發光發亮,頭發一天不洗就油膩成縷。第六,其他諸如眼睛分泌物增多、小便淋濁不利、皮膚濕疹等,也是濕氣重的表現。
濕性黏滯是說濕邪容易黏膩留滯,不易祛除。因此,濕邪致病往往病程較長,纏綿膠結,較難痊愈,所以民間也有“千寒易除,一濕難祛”的說法。
因為濕氣屬陰邪,容易阻遏人體的氣機,使氣機升降失常,經絡阻滯不暢。而且濕氣留滯常先困脾,使脾陽不振,不化水濕,從而產生或加重上述癥狀。
日常防護祛濕邪飲食清淡飲食應以清淡為主,吃飯不要過飽,少吃肥膩油炸食品和甜食,少飲酒或不飲酒,從而減輕脾胃負擔,增強脾胃運化能力,避免或減少濕邪的產生。
祛除濕邪的食療方法很多,主要體現了健脾益氣、疏理氣機和溫陽化氣三個原則。健脾益氣可以使自身運化水濕的能力增強,從而從根本上調治濕氣。疏理氣機可以使全身經絡通暢,有利于濕氣的祛除,就像道路通暢則車輛不易擁堵一樣。溫陽化氣就是食用一些溫性的食材以加快濕氣的發散,譬如一鍋涼水,如果鍋下無火,則水無法蒸發為氣而散發。醫圣張仲景有句名言:“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紅豆薏苡仁粥是流傳甚廣的祛濕食療方,但是很多人服用一段時間后效果并不好。這是因為薏苡仁生用性質偏寒,長期服用容易傷脾。可以用茯苓、山藥、蓮子、薏苡仁(小火炒至微黃色則性質轉溫)、赤小豆、陳皮、生姜各適量,加水浸泡兩小時,用豆漿機或破壁機等打成糊狀飲用,有健脾理氣溫陽的作用。此外,也可以在平時做菜時適當放入一些香料,如白豆蔻、高良姜、小茴香、花椒等,有振奮陽氣、散發濕氣的作用。還可以經常食用冬瓜、鯉魚等有祛濕作用的食物。
堅持運動現代人們因腦力勞動居多,體能消耗減少,加上夏季多待在密閉空調房間,因此出汗較少,水液代謝的效率降低。體力勞動的減少也會導致陽氣不振、氣機不通,不利于祛濕。因此,可以適當進行跑步、快走、打羽毛球、打乒乓球等活動,促使排汗,加快代謝,振奮陽氣,從而減少體內的濕氣。
起居防潮保持居處環境的干燥和室內空氣的流通,被子、褥子、衣服應經常晾曬,防止濕氣的侵襲。很多年輕人為了美觀而穿衣單薄,長此以往容易傷及陽氣,從而影響水液運化而產生濕氣。因此,日常要注意保暖,還可每天用40℃左右的熱水泡腳,每次15~30分鐘即可,以助長體內陽氣,亦有助于減少濕氣。
總之,祛濕氣的方法較多,盡量選擇適合自己的、能夠長期堅持的就好。如病情嚴重,應及時就醫,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服藥治療。
注: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囑!
版權聲明:
本文轉自:中國中醫藥報 作者:李墨航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
本公眾號分享文章及視頻,僅供學習交流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士請勿隨意試藥。
上一篇:“伴生結晶抑制劑”被發現,有望用于腎結石治療
下一篇:最后一頁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狂飆》帶火了一部兩千多年前的兵書(引題)中華書局直播間“正讀”《孫子兵法》(主題)北京日報記者路艷霞近期掃黑除惡劇《狂飆》
2023-02-08 10:45
原標題:心陷抑郁長夜如何尋求救贖宋崇升“獻給走過長夜的你”——正在上映的動畫電影《深海》在片尾為觀眾送上了這句話。片中的小女孩脆弱過
2023-02-08 09:45
原標題:80后藝術家夫妻把銀閘胡同搬進《中國奇譚》(引題)他們用動畫演活了老北京胡同(主題)北京日報記者王廣燕胡同里的楊大爺即將搬去新
2023-02-08 09:36
原標題:古代快遞哪家強文 邱俊霖打開一個網購平臺,隨心所欲地購買自己喜歡的物品,過兩天,快遞小哥便送貨上門了。有些急速的快遞甚至用不上
2023-02-08 09:38
原標題:單個項目籌資超1 2億元,爆款IP帶動衍生品走俏(引題)眾籌屢破紀錄,“電影+衍生品”市場的春天要來了(主題)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2023-02-08 09:39
原標題:南航大連分公司機長獲中國詩詞大會總冠軍后首次值機(引題)萬米高空的詩意之旅(主題)遼寧日報記者王榮琦“‘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
2023-02-08 09:48
原標題:制片人揭秘電視劇幕后:《狂飆》如何成為“開年爆劇”?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李雨心超25萬人打分、豆瓣評分高達9 1分、霸榜熱搜榜
2023-02-08 08:45
原標題:《流浪地球2》導演郭帆:我們在逐漸拉近與好萊塢的距離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楊帆周琴23年前,劉慈欣的小說《流浪地球》在成都創刊
2023-02-08 08:52
原標題:《時光音樂會》迎周深專場今晚報訊(記者高爽)在最新一期音樂綜藝《時光音樂會》(上圖)節目中,田震、孫悅、阿杜、周深、容祖兒等
2023-02-08 08:48
原標題:古人的年夜飯,年輕人先舉杯年字,在甲骨文里寫作上圖,上面是“禾”,下面是“人”。從字形上就可以看出,那沉甸甸的一捆禾苗長勢旺
2023-02-07 15:46
原標題:當塵封兩千年的國寶舞動起來光明日報記者李慧尚杰趙明昊舞者身著長裙長袖舞動在絲線之間,“錦繡搖”彰顯漢風古韻;曲裾寬袍翹袖折腰
2023-02-07 14:39
原標題:《三體》《流浪地球2》《狂飆》帶火相關書籍(引題)爆款影視劇引發新一輪原著閱讀潮(主題)近來,電視劇《三體》《狂飆》熱播,電影
2023-02-07 14:38
原標題:冰墩墩變身“兔墩墩”受市場追捧《熊出沒·伴我“熊芯”》成為中國春節檔動畫片票房冠軍(引題)頂流動漫IP如何才能生生不息?(主題
2023-02-07 14:44
原標題:《狂飆》帶火《孫子兵法》的冷思考近日,隨著電視劇《狂飆》熱播,圖書《孫子兵法》也突然間在網絡上爆紅。春節期間,這部撰寫于2000
2023-02-07 14:53
原標題:第65屆美國格萊美音樂獎揭曉中新社洛杉磯2月6日電(記者張朔)第65屆美國格萊美音樂獎頒獎典禮當地時間2月5日晚在洛杉磯舉行。格萊美
2023-02-07 13:35
原標題:湖北鶴峰:土家人鬧元宵傳承非遺文化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鄒明強通訊員覃濤陳平章辛妍花鼓燈、柳子戲、滿堂音、皮影戲等非遺文化表演輪
2023-02-07 13:53
原標題:《三十而已》演“海王”,《今生也是第一次》里當“奶爸”(引題)馬志威:演員要留童真駐心間(主題)羊城晚報記者艾修煜由張巍、滕
2023-02-07 13:49
原標題:“黑豹”“蟻人”“沙贊”登場(引題)“后春節檔”電影市場佳作不斷(主題)齊魯晚報記者師文靜目前,春節檔影片仍在強勢收割票房。
2023-02-07 13:44
原標題:公路喜劇電影《撥浪鼓咚咚響》:半路父子,尋人途中的幽默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沈杰群)2月4日,電影《撥浪鼓咚咚
2023-02-07 13:49
原標題:花燈耀四海!總臺《2023年元宵晚會》中國韻味驚艷舞臺人民網北京2月6日電(記者劉微)2月5日(正月十五),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3年
2023-02-07 09:42
原標題:《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導演表示新作《深海》是任性的冒險(引題)田曉鵬心之向往比海更深(主題)北京青年報記者張嘉?七年之前,動畫
2023-02-07 09:34
原標題:春節檔票房搶眼“觀眾都還在”(引題)電影的春天回來了嗎(主題)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王雪兒 今年春節,走進電影院的觀眾超過1
2023-02-07 08:33
原標題:朱一龍倪妮“尋找”《消失的她》北京青年報記者肖揚6日,由陳思誠監制,崔睿、劉翔執導,朱一龍、倪妮、文詠珊領銜主演,杜江特邀主演
2023-02-07 08:44
原標題:湖南桑植官田遺址,有重要發現!2月6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外發布消息,湖南桑植官田遺址考古發掘取得重大收獲,發掘明確了官田
2023-02-07 08:48
原標題:“00后”遇上傳統戲曲:百年湖劇傳出“新聲”中新網湖州2月6日電(施紫楠王一堡)“唱到這句的時候,眼神一定要看前方。”“這里手要
2023-02-07 0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