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原標題:當“爆款”劇通貨膨脹,“自吹自爆”還有說服力嗎
黃啟哲
近日,圍繞“爆劇”與“偽爆劇”的話題被“吵”上熱搜。話題的發起者原本希望提醒創作者擺脫流量焦慮、潛心創作優質好劇,可沒想到卻引發又一輪爭論:被“蓋章”“爆款”的劇粉仿佛獲得“權威認證”,在評論區刷屏慶祝;“小爆劇”的劇粉認為自家劇集應該是“大爆”,被指“偽爆劇”的劇粉則以未完播為理由強調與其他劇不具備可比性。在彼此的拉扯對戰中,不禁讓人感慨:當下劇集市場,“爆款”已經通貨膨脹了!
所謂“爆款”,數據理當是最直觀的體現。然而,在“劇均爆款”的語境下,檢驗劇集是否是“爆款”的所謂數據標尺變得飄忽不定:你家看網播,我家討論收視率;今天是彈幕互動量排行評高下,明天又改以熱搜數量論英雄——總之,是哪個數據維度下作品排名高就用哪個。常規數據維度下名次不夠靠前?沒關系,還可以“細分賽道”,什么“都市愛情題材領域熱度值最快破萬”,什么“某某衛視年度收視前三”,只要分得足夠細,總有賽道可以“領跑”。可以說,當下劇集的宣傳營銷對于“爆款”二字的執念已經到了瘋狂的地步。
我們能夠理解,巧立名目營銷所謂“爆款”背后,是劇集要在海量資訊中脫穎而出、被觀眾看見的焦慮。當下劇集的播出周期完全由市場風向決定。所以,等不及“口口相傳”帶來的熱度上漲,劇方似乎只有用“自吹自爆”的方式宣傳,方能引起大眾興趣。只是,“爆款”泛濫下,“爆款”效應也在失靈。為了證明自家劇集比別家劇集更“爆”,一些營銷曬出所謂“爆款”成績單。乍看之下,密密麻麻的“TOP1”頗有氣勢,可定睛一看,什么“單日用戶規模峰值”“日均視聽時長”都被拿出來秀一番。用營銷話術求得的“爆款”稱號,反而顯得荒唐滑稽。
我們也能夠理解,“爆款”泛濫,或多或少也有著招商指標下的無奈。相比于劇集內容質量,廣告商更看重劇集能夠帶來的流量聚集。而眼下,相比于用戶付費,廣告收入又是視頻網站與制作方收益的重要來源。于是我們看到,某視頻平臺招商會上,劇集被打上“預定爆款”的標簽。而翻看不少在播劇集的官方微博,剛播出沒多久就忙不迭宣布自己是“席卷全網爆款”的也不在少數。然而,在炮制“爆款”的過程中,為此花費的營銷費用也跟著“水漲船高”。當“買熱搜”營造的“爆款”假象成為影視制作常態,如此輕內容而重營銷的畸形成本結構,將讓劇集陷入“越拍越爛,越爛越要砸重金營銷”的惡性循環。
說到底,“爆款”通貨膨脹的深層內因,仍舊是“唯流量論”“唯數據論”的頑疾。面對如此局面,平臺方不是沒有行動。在2018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文藝節目管理的通知》之前,愛奇藝率先關閉播放量顯示,改用“熱度值”計量,以此遏制播放量注水歪風,糾偏“唯點擊率”傾向。所謂“熱度值”,是依靠用戶觀看行為、互動行為、分享行為綜合計算的結果。此后,優酷、騰訊等平臺也以“熱度值”取代“播放量”。然而治標不治本!且不論各家視頻平臺“熱度值”的計算方式不一、難有橫向對比的參考性;單就“熱度值”本身來看,其仍是數據導向下的硬性指標。眼下,“熱度值”免不了又成了新一輪用以“攀比”“自吹”的指標。
其實,從市場角度講,我們不排斥甚至樂見“爆款”——不斷刷新收視、熱度值的“爆款”代表著電視劇消費能級躍升,某種程度上印證著觀眾影視劇消費意愿的提升。尤其是在這幾年,能夠穿越“影視寒冬”持續輸出作品,離不開從制作方到觀眾的共同努力。我們所不愿看到的,是“爆款至上”的營銷泛濫。而要跳脫這種“爆款”邏輯綁架,不能只寄希望于平臺、劇方與營銷方的自覺,還要從政策引導、獎項傾斜與受眾審美提升等方面多管齊下。前段時間,金雞獎、飛天獎、金鷹獎三大獎項均將重要獎項頒給了現實題材力作與實力演員。網友更是刷屏“實至名歸”,將好演員、好作品“送”上熱搜。這或許,能夠給予影視創作者以信心——無須“自吹自爆”,精品力作可以被業界與大眾看見并珍視,并用扎實的“長尾效應”回饋它的創作者。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當“爆款”劇通貨膨脹,“自吹自爆”還有說服力嗎黃啟哲近日,圍繞“爆劇”與“偽爆劇”的話題被“吵”上熱搜。話題的發起者原本希望
2022-12-09 21:50
原標題:《掃黑行動》熱映,票房超過1 5億元(引題)?林德祿:不能躲到象牙塔里搞創作(主題)羊城晚報記者胡廣欣?實習生黃俊穎由林德祿執導
2022-12-09 21:33
文物TalkShow原標題:河姆渡骨耜:中華先民是世界稻作農業的發明者作者:鄭茜周玉州當今世界近一半人口以稻米為主食。世界上最早的水稻是誰培
2022-12-09 19:42
原標題:“鋼鐵”柔情,《風吹半夏》聯動的那些工業回憶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劉小燕上個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之交,一批民營企業家們在改革開放
2022-12-09 17:35
原標題:北京鼓樓將于12月13日起恢復對外開放中新網12月9日電據“北京鐘鼓樓”微信公眾號消息,北京市鐘鼓樓文物保管所9日發布公告稱,北京鼓
2022-12-09 17:55
道中華原標題:“旋轉、跳躍,不停歇”——西域傳來的胡旋舞為何風靡大唐?在唐代酒肆中表演的胡旋女。(圖片來源:電影《妖貓傳》劇照)唐代
2022-12-09 17:55
原標題:遼寧省博物館館藏元代青花瓷器首次集中展出中新社沈陽12月8日電(記者韓宏)“青花清韻”元青花瓷器展8日在遼寧省博物館開展,元青花纏
2022-12-09 14:44
原標題:雙雪濤首部雜文集《白色綿羊里的黑色綿羊》:一步步靠近心中的文學理想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陳俊宇“文學看似跟才華關系最緊密,實則
2022-12-09 14:39
原標題:看完《天下長河》你有沒有意難平?李開周河神廟前,暮年的康熙皇帝顫顫巍巍爬上大殿,向靳輔與陳潢二人的塑像行禮,他老態龍鐘的臉上
2022-12-08 22:39
原標題:安徽凌家灘遺址考古再出重大發現據安徽省考古所發布的消息,安徽省凌家灘遺址考古工作近日取得重大發現。其中一件寬體玉璜,外徑23 6
2022-12-08 21:32
原標題:“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今日11時46分迎“大雪”節氣央視網消息:今天(12月7日)11時46分將迎來我國24節氣中的第21個節氣“大雪”。“
2022-12-08 15:55
原標題:廣西東興發現的侏羅紀晚期恐龍化石修復工作已完成40%2021年,廣西東興市發現了侏羅紀晚期恐龍化石,目前恐龍化石修復工作正有力有序推
2022-12-08 14:56
原標題:面對面丨專訪翟楊揭秘百年古船“穿越”歸來的背后故事11月21日,長江口二號古船在長江口水域成功實施整體打撈出水,在海底沉默150多年
2022-12-07 19:57
原標題:河北蔚縣:文化進萬家老戲傳新聲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蘭德華通訊員藺媛媛“金秋華夏彩旗揚 ”臺上表演精湛,唱腔優美,臺下群眾歡
2022-12-05 08:48
原標題:“陸游的鄉村世界”火了中國文化報記者?黨云峰2022年是南宋詩人陸游誕辰897周年。為進一步弘揚宋韻文化,擦亮“宋韻越城”和“陸游詩
2022-12-05 08:49
【視線】原標題:《風味人間》第四季將谷物匯集成篇(引題)每一種谷物都有自己的“人生故事”(主題)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陳俊宇“谷物是人類
2022-12-04 20:40
原標題:重慶合川發現春秋時期巴文化遺存出土各類器物278件記者日前從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在歷時6個多月的搶救性考古發掘后,重慶合川
2022-12-04 05:34
原標題:京津冀三地協同立法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為加強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進一步提升京津冀協同發展水平,2022年12月1日,天津市
2022-12-04 05:38
原標題:2023年故宮博物院年票12月1日開售每張300元中新網12月1日電故宮博物院近日發布關于2023年故宮博物院年票發售的公告。2023年故宮博物院年
2022-12-02 19:42
原標題:文旅部:將劇本娛樂經營場所全面納入監管視線據文化和旅游部網站消息,近日,文旅部市場管理司召開全國劇本娛樂管理工作視頻會,督促
2022-12-02 19:43
原標題:嘉陵江下游發現春秋時期巴文化遺存新華社重慶11月30日電(記者劉恩黎)記者日前從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在歷時6個多月的搶救性考
2022-12-02 09:31
解碼·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原標題:對話甘肅省博物館文創中心設計師團隊——(引題)精美靈動的文創產品這樣產生(主題)人民日報記者付文核心
2022-11-30 16:43
原標題:山西展出商周青銅盤珍品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鄒雅婷西周晉叔友父盤。山西博物院供圖近日,“盤之典——商周青銅盤特展”在山西博物院開
2022-11-30 05:49
原標題:剛剛!“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申遺成功!北京時間11月29日晚,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成功通過評審
2022-11-30 05:30
權威快報原標題:“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申遺成功記者從文化和旅游部獲悉,北京時間11月29日晚,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
2022-11-30 0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