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资源-亚洲最新-亚洲最新网站-亚综合-国产成人精品亚洲77美色-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在线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全球播報:青海皮影雕刻“匠人”:融合傳統與現代才能演繹世間百態

時間:2022-12-23 15:55:09    來源:中國新聞網    

原標題:

青海皮影雕刻“匠人”:融合傳統與現代才能演繹世間百態

中新網西寧12月23日電?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作者李雋 周曉華

“一口敘說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每逢節日,青海鄉村都會有皮影藝人扯一塊白布,亮一盞青燈,尺把小人便將世間百態精彩映現于皮影上。

冬至剛過,青海省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扎巴鎮雙疙瘩村的65歲皮影雕刻非遺傳承人金文錄又迎來了一年中最忙的時候。選料、雕刻、上色……金文錄沿襲著千年皮影的傳統雕刻手法,用匠心傳承著這一古老的技藝。

“在我七八歲的時候,每逢節日,村里必有皮影戲演出,每次演出,我就會跑去觀看學習,在家臨摹練習,從那時候起,我就迷上了皮影戲。”金文錄回憶說,因為喜愛,長大后的他從學拉二胡、板胡起步,最終如愿以償加入了皮影戲班,經常下鄉演出。

演皮影戲,首先要雕刻“影人”。在老家雙疙瘩村,有一位皮影雕刻大師李迎春。2003年,金文錄拜師李迎春門下,正式開始學習皮影的雕刻制作技術和技巧。

“制作皮影的原料要用牛皮,小時候買一張牛皮要30多元,家里負擔不起,就用雨鞋的紙盒學習雕刻,但紙板不像牛皮柔軟,下刀程度和深淺不好掌握。”金文錄說。

憑借多年對皮影戲的了解,加上師傅耐心細致地傳授,金文錄一年之后就可以獨立完成作品。為了能讓雕刻手藝精益求精,他多次去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湟中區,甚至陜西省等地求學,向各路皮影戲雕刻制作的行家和大師們學習。

畫新的影樣兒、買皮子、刻影人、給影人上色……夜以繼日地練習基本功,指尖起血泡、腰酸脖子疼是常有的事。在經過不斷的磨煉實踐后,金文錄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民間藝人,常常被邀請到各地參加演出。

“皮影也是工藝品,是個‘功夫活’,要經過選料、雕刻、上色等十幾道工序。”金文錄說,制作一個“影人”,要刻畫上千刀,快則半個月,慢則一個月。

制作皮影首先是選用牛皮或驢皮,經水泡、脫毛、鏟薄、打磨,使皮子平整光潔、呈半透明狀,落樣將圖案紋樣用針扎或描線的手法拷貝到半透明的皮張上,并保持一定的濕度,便于走刀,之后要在皮面上描繪圖案,再用刻刀一點點雕刻。

“影人刻好后上色也特別重要,上色要用透明色彩,色彩中添加皮膠增加附著力,要求色彩艷濃、形體清晰、突出裝飾效果,上色后涂一層薄清漆,起到色彩鮮艷持久的作用。”在金文錄看來,這每一步都說起來簡單,而做起來則需兼具耐心和技巧。

為了不斷創新和學習新的皮影樣式,在平時生活中,金文錄不論在寺院墻壁上還是從古畫花瓶上,只要看見這些圖片他便拍下來,回來打印出來再仔細研究琢磨人物的神情貌態。

“只有在平時的生活中留心身邊的一些畫,再加上自己的想法,才能雕刻出有當地文化的皮影且被人們重新看好。”金文錄說。

金文錄告訴記者,燈與影的默契相融,演繹著世間的悲喜滄桑,寄托著百姓對平安福祉的祈盼。

據介紹,以前的“影人”造型為“五分臉,七分身段”,也就是只能看到一只眼睛半張臉的側臉造型,而他重新設計的“影人”從側影變成正影,突破了皮影雕刻的傳統手法。在題材拓展上,他還對皮影的底圖、元素深入發掘,從古代文化素材到現代人的生活場景,大大豐富了皮影的表現內涵。

“皮影藝術之所以能沿襲千年,就是因為它小巧靈活,到處演出很容易。我認為只有將傳統與現代融合,才能展現世間百態,運用文化的魅力讓其更加喜聞樂見,才能真正為社會、為觀眾服務。”金文錄說。

標簽: 青海皮影 夜以繼日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

熱文推薦

焦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