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相關資料圖)
以前,我吃面的時候,都是調好的,我還以為面和菜一樣,是炒出來的。可是,有一次在面館吃飯,服務員端上一碗熱氣騰騰的扯面,白白的面條上面潑著油汪汪的肉臊子,還有各種素臊子,饞的我口水直流,我迫不及待夾了一大口,又噴了出來。又咸又辣,眼淚都留下來了。媽媽看我狼狽的樣子,連忙拿紙給我擦干凈,把面拿到跟前,手法嫻熟的拌著面,嘴也不停的說著:“怪我怪我,面還沒拌就讓兒子吃了,多咸呀!”我看著媽媽的筷子在面碗里不停的翻滾,心中體會到母親對我滿滿的愛。
又長大了些,我開始嘗試自己來拌面了,可是,又細又長的面條滑溜溜的,一不小心我就把許多面“拌”出去了。我把全家的面都拌完了,結果全家人都沒吃飽,你可以知道我把多少面都拌出去了。
后來,媽媽走了過來,輕輕的握住我的手,親自教我拌面。我從媽媽的手心里感受到了濃濃的親情與偉大與無私的母愛。
再后來,我真的.學會了拌面,卻只給自己伴著吃,從來不給別人拌,倒也顯得有些自私了。老師有一次讓我們在母親節的時候為媽媽做一件事,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拌面了。
在母親節那一天,我給媽媽親自送上了我拌的面,我清楚地看見媽媽的眼中閃現出了一絲淚光......
這小小的拌面,卻流露出了無限的親情。拌面事雖小,此情永流傳。
這幾天看了一本關于植物的科普書—— 《哈!其實植物一點也不悶》,里面描述了個別植物的特征和特性,有哪些方法可以讓它們長得更茂盛更綠,這些植物什么時候最適合播種開花結果。書里說的很詳細。
我在書上看到,有些種子,比如綠豆、蠶豆,在水里泡幾天就會發芽。剩下的我相信,但這個我不信,所以想做個實驗證明一下。
我說到做到。第二天,我讓媽媽去市場給我買了一袋蠶豆,把一打豆子放在一個空碗里,然后倒了些水就走了。
中午,我看了看。它沒發芽,但是顏色比我剛泡的時候好。買的時候顏色是卡其色,用手摸起來很粗糙。現在蠶豆是鮮梨黃,用手摸起來很滑很滑,感覺很好。拿起一個,遠遠看去像個穿著水甲的精靈。放在太陽下,控制它的位置,反射光線!太美了。
第二天早上,我匆匆起床,去看我的蠶豆。這時候蠶豆已經剝了,看起來更好吃了。我看到碗里的水有點渾濁,就換了另一個碗。
等了兩天,蠶豆已經發芽了,扁平的地方長出了一個小小的芽,很可愛!
兩天后,蠶豆的芽長了三四厘米,碗里的水發臭了。我記得書上說它們可以放在土壤里,它會生根發芽。當時我把它們種在門前的土地上,每天照常觀察。
通過這段時間,我意識到做事情要仔細觀察,仔細探索。
中國戲劇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結晶,是我國的國粹,是世界文化和歷史的瑰寶,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最璀璨的明珠。外國人還說京劇是“東方歌劇”,昆曲是“戲劇之母”。
北方有京劇、評劇、二人轉、黃梅戲。新疆有自己的曲子戲;江蘇省有越劇、昆曲;我們廣東省也有潮劇和粵劇。每一種戲劇對都代表著每個地方的民族特色。中國戲曲真的五花八門!中國的傳統戲曲有300多種,有上萬種。
雖然它們都有幾千年的歷史,經歷了歷史的滄桑,但它們今天仍然在民間流傳,它們都代表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特點和習俗。被稱為“東方歌劇”的京劇和中國歌劇之母昆曲,是中國戲劇史上的杰出代表。
中國戲劇,去還是留?
如今,隨著時代的變遷,看戲的人逐漸減少,科技逐漸取代了傳統。人們開始追求現代文化,如“電影”、“電視”等。人們可以坐在電腦前拿著鼠標,他們可以看到很多東西。但是很少有人關注我們的傳統戲劇,除了老一輩仍然熱衷于它。
中華民族古老而偉大的國粹會不會從我們這一代人身上消失?沒有!我們應該采取一些措施。我們不能讓我們的戲劇消失。我們不僅要跟隨時代的腳步,還要欣賞我們的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多聽聽戲劇,找到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習俗,組織大家想讓老人學唱戲劇。
戲劇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象征,獨特而有趣。讓我們追憶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滄桑,領略中華民族的傳統風情。我相信,我們民族的花朵會開得更燦爛,讓東方之珠更璀璨!
在夜晚,是什么能在黑暗中帶給你溫暖和安全感呢?那就是燈。燈無處不在,大至路燈,小至家中的電燈,其作用都是帶給人明亮的世界。
燈就像小貓一樣,白天無所用,到了晚上,就是燈的天堂。大大小小的燈到了晚上就齊放光亮,就好象在互相比美。
馬路上的路燈最為明亮,寬寬的馬路被它照的發亮。它大都是白色,筆直的身子,利落的外形,造型簡約。一排路燈,猶如一穿珍珠,串亮了馬路,串亮了人的心靈,也串亮了夜空。星星點點,與天上的繁星交相輝映,奏響了對星塵的幻想。
路燈因簡約而美麗,那霓虹燈就是因絢麗多彩而美麗了。
在公園和廣場,都能看見霓虹燈的身影,它就像身姿妙曼的仙女,多姿多彩,卻不顯得妖嬈。讓人感覺它如花般嬌嫩,如水般純凈,又如天空般多變。這不禁讓它增添了幾分蒙娜麗莎那樣的神秘感,也是它讓人覺得夜晚也是如此美麗。
無論是路燈還是霓虹燈,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而家用電燈就十分平凡了。
雖然它十分普通,但是它也盡了自己一份微薄之力讓人們在家中度過了一個個夜晚。沒有它,人們在家中許多事多做不了。
當然,無論什么燈,都各有所長,各有所用。人也一樣,當不了力量大的路燈和華麗的霓虹燈,不要緊,至少要當有用的電燈,不要虛度此生。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從東北到西北,錫伯族傳統文化何以在新疆有序傳承?中新網烏魯木齊12月27日電(茍繼鵬)200余年前,四千余錫伯人從東北西遷至西北的伊
2022-12-27 16:43
原標題:年終回首:2022劇集,以“新語態”呈現新魅力中新網北京12月27日電(記者高凱)2022年的最后一頁即將翻過,縱觀這一年的劇集表現,不
2022-12-27 15:34
原標題:年底扎堆多平臺播出,引發關注(引題)港劇式微但不斷求新(主題)齊魯晚報記者師文靜港劇《法證先鋒5》完結不久,緊接著《廉政狙擊》
2022-12-27 15:54
原標題:湖北完成長江文物資源調查工作中新網武漢12月27日電(梁婷袁青竹)記者27日從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獲悉,由湖北省文物事業發展中心作為
2022-12-27 15:39
原標題:國家廣電總局開展“小程序”類網絡微短劇專項整治中新網12月27日電針對新興的“小程序”類網絡微短劇利用技術手段脫離監管等問題,國
2022-12-27 14:35
原標題:《阿凡達2》:如此老套為何又如此好看?12月16日,電影《阿凡達:水之道》(簡稱《阿凡達2》)正式在中國上映。據貓眼專業版數據,該片
2022-12-27 14:55
原標題:好久不見梅婷再見演技很“瘋狂”齊魯晚報記者宋說近日播出的懸疑網劇《回來的女兒》,故事一開場就以滿滿的戲劇沖突,抓住了觀眾眼球
2022-12-27 14:35
原標題:山東東營提升公共圖書服務水平人民日報東營12月26日電(記者王沛)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西城商業中心24小時“紅領幸福·城市書房”安靜
2022-12-27 13:50
原標題:2023年“歡樂春節”將啟吉祥物發布新華社北京12月26日電(記者周瑋、徐壯)記者從26日舉行的2023年“歡樂春節”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
2022-12-27 13:34
原標題:剪紙迎新年非遺續傳承12月26日,黔西市剪紙非遺傳承人岳紅霞(左)帶領學生在黔西市文化館工作室進行迎新年剪紙創作。新年臨近,貴州
2022-12-27 13:43
原標題:跨界玩話劇,可行?今年說起話劇界的熱點事件,避不開德云社版《窩頭會館》的上演。該劇由劉恒編劇、張國立執導、德云社一眾相聲演員
2022-12-27 13:38
原標題:導演李路:影視化初心是整個劇的靈魂繼《人民的名義》《巡回檢察組》,李路導演的又一部現實主義題材作品《人世間》在銀屏熱播后,迅
2022-12-27 13:50
原標題:第六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在河北高陽開幕中新網保定12月27日電(呂子豪徐巧明)26日晚,以“構建紡織非遺城鄉融合發展生態圈
2022-12-27 11:32
原標題:如何提供更多優秀文化產品?“歡樂春節”給出中國答案中新網北京12月26日電(記者王詩堯)12月26日下午,2023年“歡樂春節”新聞發布
2022-12-27 10:53
原標題:《護衛者》中飾演基層民警(引題)王櫟鑫:我和角色一起成長(主題)今晚報記者劉桂芳現實主義題材劇《護衛者》正在江蘇衛視熱播。劇
2022-12-27 10:47
原標題:2023年“歡樂春節”活動將啟動人民日報北京12月26日電(記者鄭海鷗)26日,2023年“歡樂春節”新聞發布會在京舉辦。2023年“歡樂春節
2022-12-27 10:42
原標題:中國電影市場經歷嚴峻考驗電影人以光影作畫帶來期盼(引題)2022,我們依然相信電影(主題)北京青年報記者肖揚2022文藝真心話開篇語2
2022-12-27 09:40
“護文化遺產彰時代新義”原標題:編排新劇、設計文創、運用新技術(引題)騰沖皮影戲煥發新生機(主題)人民日報記者葉傳增?核心閱讀云南省
2022-12-27 08:34
原標題:暢游千年風雅宋通往未來元宇宙(引題)杭州文博會再掀“數智文化”新浪潮(主題)記者厲瑋在數智革新這條賽道上,杭州一直是“領跑者
2022-12-27 07:51
原標題:“鄖縣人”3號頭骨化石順利完成提取進入后續研究環節日前,記者從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獲悉,經過學堂梁子遺址考古團隊數月奮戰,“鄖縣
2022-12-26 16:48
原標題:脫口秀行業發倡議書規范發展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車輝日前,在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的指導下,笑果文化、單立人喜劇、笑嘛喜劇等來自全國各
2022-12-26 16:48
原標題:明年日歷書有啥新花樣(主題)傳統文化成內容主流(副題)新民晚報記者徐翌晟臨近歲末,新桃換舊符,日歷書作為新年新歲的“必更品”
2022-12-26 15:48
原標題:12月總票房已破10億元(引題)“阿凡達”引領電影市場復蘇(主題)今晚報訊(記者丁曉晨)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2022年12月總
2022-12-26 15:44
原標題:黃綺珊“除了音樂,我一無所有”新民晚報記者朱光時至今日,依然在舉辦全國巡演的歌手寥寥,黃綺珊就是其中之一。她兩個月里來了兩次
2022-12-26 15:33
原標題:王世貞全集再出重磅(引題)《弇州山人四部稿》出版(主題)解放日報訊(記者施晨露)前天,上海交通大學、太倉市政府與上海古籍出版
2022-12-26 15:50